同罪异罚之争
中国古代关于在执法上是否应因人而异的争论。这一争论与封建社会相始终。夏商西周社会,不仅立法不平等是公开的,执法的不平等也是天经地义的。“议事以制”、“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都说明不仅在立法上法律赋予不同等级的人以不同的权利和义务,而且在执法上也因人而异。封建社会伊始,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为了剥夺旧贵族的特权,提出“刑无等级”的主张。强调法律一旦确立后,必须“缘法而治”。儒家则主张继续维护“礼治”的原则。汉代,儒法思想开始合流。立法上,同罪异罚的等级制不断完善,如八议入律、官当入律、准五服以制罪等等,使“礼教之防”日峻,形成贵贱有序、亲疏有别、上下有等的法律制度。在执法上,一般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基本都主张“一断于律”。东汉王充认为“法乃天下之公器也。法可宥焉,天子不得以私诛;法可诛焉,天子不得以私宥。”唐代统治者也强调皇帝不可以私愤而坏国法。宋代司马光认为“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更可贵的是有些思想家对立法的不平等也提出过质疑。如唐代的吕温认为:功臣死罪,可依法免死,是法不信于民。因此反对八议中的“议功”。宋代的李觏反对八议中的“议亲”。认为对皇室宗亲及有爵者犯罪减免刑罚的规定,是皇帝“私欲”的体现。金世宗完颜雍反对八议中的“议贤”。他认为“贤者”不应违法,违法必非贤者。清世宗雍正对八议亦有疑义,曾一度废除八议有关条款。但在尊卑贵贱等级制存在的前提下,同罪异罚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执法上都是不可能彻底废除的。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甘罗太过聪明,人早死
- 在秦国,甘姓,是一个名门望族。前面故事里提到的甘茂,就是甘姓中的翘楚,他最大的官职,做过秦国的上卿。
-
- 汉文帝执法杀舅父
-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重视农耕,减轻地税、赋役等农民的负担,执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初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他在历代帝王中又以
-
- 秦王“子婴”为始皇弟成蟜子说——补《史记》秦王婴列传
- “子婴”是末代秦王,关于他的出自,由于史书的失载,文献的歧异,至今没有可信的结论。本文参考历来学者的不同意见,重新检讨史料,考订“子
-
- 曲沃恒叔为何忘恩负义,篡夺侄子晋昭侯政权
- 晋文侯三十五年(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晋文侯的儿子、成师的侄子伯继位,是为晋昭侯。晋昭侯元年(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将叔父成师封于曲
-
- 秦始皇何时对王翦起了疑心
- 灭楚之战中,几十万大军在楚地按兵不动,这不免令人起疑。因为,万里进军,求的是速战速决,要是耗在那里,再好的时机也会耽误的。可是,秦始皇
-
- 王翦以重待轻伐楚
- 战斗过程中,王翦率大军深入敌境后,不恃强轻敌,不贸然出战,而是筑垒设防,固守示怯,借以麻痹和松懈楚军斗志,创造良好的作战时机。战机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