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七国志乐田演义
作者明末清初人徐震,字秋涛,别号烟水散人,浙江嘉兴人。本书共十八回。叙写了后七国时燕王哙受佞臣鹿毛寿之惑,决心学习古代尧舜禅让之制,将王位让给了貌似威武仁义的丞相子之,自己却想躲在王宫里享尽王者之乐。结果子之当了燕王,却倒行逆施,荒淫无度,使燕王哙大受其苦,并且要将燕太子平拿来斩草除根。多亏太傅郭隗保护太子平,一起躲进无终山,潜身屈体以待明时。子之无道,六国不满,齐宣王以为燕国君昏内乱有机可乘,派将军匡章领兵十万,以讨逆扶正为名入侵燕国,不日打进燕都,杀死子之,逼死燕王哙,掠尽燕都重器珠宝,佳人美姬送往齐都,又纵兵在燕地搜求财货,扰民肆恶,大失民心,燕太子平在郭隗和爱国臣民的扶佐下,在玉田即位,号曰昭王,拜郭隗为太师、相国,四处招兵买马,又以郭隗之计,大修黄金台,接纳四方豪杰志士贤人,赵人剧辛,齐人邹衍,魏人屈景,特别是乐毅去魏昭王而投奔燕昭王。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举国听之。乐毅等辅佐燕昭王立法富国、练兵屯粮二十八年,终于联合五国诸侯,合兵伐齐复仇。仅六月而下齐七十二座城池;齐湣王连夜逃出齐都到别国去躲难,燕兵在市民欢迎下进入临淄;至此,齐国仅剩莒城和即墨二城未被燕兵占领。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乐毅在燕国屯兵。想逐渐以宽厚爱民降伏齐人,乘机破莒城、即墨,全洗齐国当年灭燕之耻。不料燕昭王因灭齐大喜,服丹不幸而亡,太子召乐资即位,是为燕惠王。这时齐国人乘燕惠王听信流言谗语,乐毅逃亡赵国之机,王孙贾与即墨守将田单等共扶齐湣王太子田法章为齐襄王,用“火牛阵”大败燕兵,又在鲁仲连的帮助下逼死了聊城守将乐毅的侄子乐英,尽复所失七十余城。燕惠王悔之已晚,只得遣人请乐毅回燕。乐毅为避嫌自重,决心留在赵国故乡不回燕国。燕惠王为安抚乐毅,封乐毅妻为昌国一品夫人,其子乐闲袭昌国君,拜其弟乐乘为上将军,其余宗族并重用之。赵王以为乐毅本系赵人,立功异国,自觉无颜,知乐毅决心留赵,喜封其至乐族祖居之地“望诸”,称“望诸君”,派遣乐毅以赵国使者之身份去燕国探亲修赵燕之好。从此燕、赵亲如一家,乐毅往来其间,更显出乐毅才能开国,忠能格主,智能全身之高品。
-
- 袁绍手下四大谋士都是怎样死的?
- 新版《三国》总的来说拍得还是很不错的,断断续续看了好几集,印象比较深的是战争的场面拍摄的非常宏大壮观,比如官渡之战和火烧赤壁,新
-
- 秦穆公如何善用人才,对待自己的大臣
- (一)主动承担战败责任,善待谏争的大臣和战败将领,痛悼阵亡将士秦穆公33年春,他发动殽之战。百里奚、蹇叔见劝谏无效,于出师之日“哭之。
-
- 商均作为帝王之子,为何不能成为帝王?
- 应该继承帝位的商均却最终没有成为帝王,司马迁的《史记》中说商均是不肖之子(即不如其父贤能),因此,舜帝选择了禹继承帝位。这是太史
-
- 晋惠公和庆郑:被评价为一对花样作死的君与臣
- 背信弃义的晋惠公晋公子夷吾为了夺嫡,许给秦穆公五城来助自己复国,然而秦穆公扶持夷吾当上晋国国君之后晋惠公(也就是夷吾)开始后悔
-
- 齐威王活煮贪官阿城大夫
- 舆论的力量是很大的,可是一旦不能判断而受到舆论的左右,就可能做出悔恨终生的错事。齐威王不听信传言,而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辨明
-
- 范雎受袍
- 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所描绘的历史故事题材中,范雎受袍是艺术家所喜欢表现的,因情节有趣。画面表现为二人站立,中间放袍一人弯腰授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