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佐联
【生卒】:1916—1947应城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3岁丧父,靠兄嫂抚养。8岁读私塾,三年后辍学。13岁时,兄病亡,嫂改嫁,丢下双目失明的老母、小妹和侄儿,从而肩负起养家重担。土地革命时期参加村儿童团,为苏维埃政权站岗、放哨。1937年末,陶铸、杨学诚来到应城汤地,举办训练班,培养抗日干部,同时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1938年,徐佐联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党组织派他到京山八字门(鄂中区党委所在地)鄂中区党校学习。结业后回到应城,担任中共应城县第四区区委组织委员兼独合乡党委书记,后任第四区区长、区委书记、县委委员等职。1942-1943年,在任区委书记期间,四区正处于日、伪、顽夹击之中,环境十分恶劣。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他在两常、古峰、独合、白鹤等乡发动群众,组织自卫队、基干队,实行联防。1942年秋,一股顽军窜到两常乡西操村抓人,徐佐联立即带领区、乡武装赶到现场,将顽军击退。有一次,日伪军窜到孙家大山抢粮,他率部迎击,打死敌指挥官,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在对敌斗争中,徐佐联总是冲锋在前,指挥在前,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一次,日寇偷袭李家坡,区中队和区委机关被敌包围,情况危急。他组织部队首先突围,自己留下担任掩护,直到同志们安全转移,他才离开险境。1944年,杨家河日伪“扫荡”刘家堤一带,正遇徐佐联腿部发炎,行动不便。他的警卫员李忠芳掩护他撤退,徐见情况紧迫,当即命令李忠芳赶快把文件带好先走,不要管他,并说:“牺牲个人事小,保护党的文件要紧。”1946年日寇投降后,应城县委将二、四、六区合并为大区,徐佐联任区委书记。二、四、六区原有的武装充实主力部队,只留下30多人枪,坚持打游击。同年6月,随江汉军区突围到鄂西北山区,国民党军前堵后追,我部队在竹山县境被打散。徐佐联辗转返回应城,与应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迅速开展武装斗争,并组成京(山)安(陆)应(城)云(梦)行动委员会,徐任政治委员。在群众中还建立起鄂中民主建设团,发动群众抗丁、抗粮、抗款,监视敌特行动,传递情报。国民党获悉徐佐联返回应城,悬赏缉拿,有密告徐住处者,赏银元30;有活捉徐佐联者,按一两骨头一两金论赏。1947年9月29日,徐佐联带领区委成员住在韩家坝,因反动地主、国民党应城县谍报主任韩其珩告密,被国民党应城县保安大队包围,当敌人逼近时,徐佐联料难脱险,开枪自尽,以身殉职。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 尽管有人把袁氏家族的渊源追得很远,但正史不载,野史不信,笔者只是按照《后汉书》的记载追到袁绍的七世祖袁良那里。
-
- 荀子如何教导楚庄王治理国家?
- 荀子是如何教导楚王治理国家的呢?其中有这么个故事。楚庄王听说荀子是当世的大儒,便派人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儒学荀子听
-
- 汉文帝嬖幸邓通之谜
- “文景之治”是可与“贞观之治”媲美的太平盛世,然而,对“文景之治”起了很大作用的汉文帝也避免不了和其他皇帝一样的缺点:宠幸小人
-
- 孟子智谏齐宣王爱戴百姓
- 战国时的齐宣王一心想称霸于天下。一天,他问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像我这样的人能不能统一天下?”孟子和齐宣王孟子觉得眼下人民生
-
-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 吴王诸樊剑为何出现在蔡聲侯産墓?
- 工䱷太子姑發剑,1959年在安徽淮南的蔡聲侯産墓出土。蔡聲侯産墓此次出土遗物112件,以青铜兵器和车马器为主。其中,有工䱷太子姑發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