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

书籍:湖湘文化大辞典 上卷 作者:万里 朝代:2006-01-01 专题:书籍

王夫之哲学命题。《读四书大全说·论语·里仁》:“圣人有欲,其欲即天之理。天无欲,其理即人之欲。学者有理有欲,理尽则合人之欲,欲推即合大之理。于此可见: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天理之大同,无人欲之或异。”王氏认为,在社会生活中,“理”表现为“礼”。“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读四书大全说》卷八)。离开了人欲,礼教的作用就表现不出来。例如,孔子讲过“食不厌精”,说明他对细粮的爱好和欲求;但他又说过“不以绀緅饰”,即不用接近黑色礼服的颜色替自己的衣服作装饰镶边。这说明圣人的欲望总是合“礼”,即合乎天理的。所以他说:“圣人有欲,其欲即天之理。”王氏又指出,人饥饿了就要饮食,寒冷了就要加衣服,这是合乎“天理”,即合乎生理要求的。但不同的人对饮食的口味、质量要求不同,对衣服的式样、质料、颜色也各有所好,这就是人欲。可见,天理是通过人欲表现出来的。人欲得到合理的满足,天理也就得到了实现。王氏又说:“有公理,无公欲。私欲净尽,天理流行,则公矣。”(《思问录·内篇》)所谓“私欲”就是越出了“礼”所规范的欲望。可见,王氏的理欲统一思想是有前提的,即不能“越礼”。尽管如此,它对纠正宋儒将理欲对立起来的存理灭欲思想,还是起了历史的进步作用。

上一篇:太虚本动 下一篇:日新之化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唐朝李渊到底是鲜卑族还是汉族人?
唐朝李渊到底是鲜卑族还是汉族人?
要知晓大唐帝国自何而来,就要先看一份神秘的个人档案。
文曲星和长寿星对决
文曲星和长寿星对决
状元出对清朝嘉庆年间,朝廷重臣戴衢亨到四川微服私访,看到一户姓祝的人家在办喜事,十分热闹。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来到对面酒店沽酒,忽
拜孔夫子,还是拜文曲星
拜孔夫子,还是拜文曲星
中国人有深厚的敬畏知识和看重读书人的传统,都希望能在考试中考出个好成绩,出人头地,可是在“知识崇拜”方面却并存着两个偶像,孔夫子
历代文曲星、文昌祠的演变
历代文曲星、文昌祠的演变
文曲星,亦称文星,其本名为文昌帝君。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神。道教奉其为主宰功名利禄的神仙。文曲星是中国古代对斗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中,被提及最多的是 “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举,后世的寒食节、清明节,许多地方都认为源于介之推。这个
狐偃劝晋文公退避三舍,击退楚军
狐偃劝晋文公退避三舍,击退楚军
晋文公在各诸侯国的威望很高,很多小国有难,都会找晋文公帮忙。有一天,宋襄公的继任者宋成公写信给晋文公,说楚国要联合三国攻打宋国,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