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古微
经学著作。清魏源撰。12卷。其自序谓本书旨在“发现西汉《尚书》今、古文之微言大义,而辟东汉马、郑古文之凿穿无师传”。言自伏生得《尚书》29篇于屋壁,而欧阳、夏侯传之,为《今文尚书》;孔安国得《古文尚书》45篇于孔壁,较今文多佚书16篇,然孔安国从欧阳生受业,司马迁亦从孔安国问故。故西汉今、古文本是一家,差异不大。然西汉以后之《古文尚书》,非但东晋梅赜所献者伪,即东汉杜林之漆书《古文尚书》,后经贾逵训、马融传、郑玄作注者,亦与今文判然为二。由于马、郑本佚,后世信其为真,书中列举不可信者数端,断其非孔安国真本,实先梅传而作伪,不仅违背伏生与孔安国,而且郑玄违背马融,马融又违背贾逵,无一师传之可信。而惟西汉今、古文《尚书》方为真实可传。书中还旁搜远绍,为《尚书》补亡正讹。其补亡者有《舜典》、《汤诰》各一篇,《泰誓》3篇、《武成》2篇,《牧誓》2篇,以及《度邑》、《作洛》之佚篇。又正《典》、《谟》“稽古”为“一通三统”,正“放勋”、“重华”、“文命”为“天下之号而非名”等。又稽地,正地理之异同;释天,正天文之误。此书面世后,论者褒贬不一,但普遍认为“议论开拓,足以浚发学者心思”,是清代今文经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书清咸丰五年(1855)撰成,江宁书局刊,光绪间有淮南书局本、宜都杨氏重刊本,收入《皇清经解续编》。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 尽管有人把袁氏家族的渊源追得很远,但正史不载,野史不信,笔者只是按照《后汉书》的记载追到袁绍的七世祖袁良那里。
-
- 齐桓公庭寮求贤
- 齐桓公一心想称霸于诸侯,他懂得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道理,积极地招贤纳士。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
-
- 董卓罪恶滔天,干了哪些坏事?
- 《后汉书》称董卓罪恶滔天,百年不遇。违逆天地人伦,人神不安,弄得天下崩溃鼎沸,京城化为尘埃。并悲叹:“呜呼,人之生也难”,“天地之不仁
-
- 晋文侯为何取名为仇,晋文侯夺回君位
- 取名为仇晋文侯,姬姓,名仇,晋穆侯之子,母亲姜氏是齐国宗室之女。晋穆侯四年(公元前808年),晋穆侯迎娶姜氏为夫人。晋穆侯七年(公元前805年
-
- 王翦离间计除李牧
- 秦国灭掉了韩国后,想一鼓作气再灭掉赵国,就派遣大将王翦、杨端和率领几十万大军分两路进攻赵国。一路由王翦任统帅从太原直接进逼邯
-
- 晋惠公和管仲为什么都叫夷吾?这名字是什么意思?
- 春秋时期的取名是要按照“五则六避”的规则来的,并不是随便取的,也没有什么贱名好养活的说法,对于上层统治阶级,名还是很重要的。晋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