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

书籍:中国民主党派大事通览 1949-2000 下卷 作者:罗广武 朝代:2010-06-01 专题:书籍

《人民日报》北京7日讯 今日上午首都各界1000多人在政协礼堂隆重集会,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50周年。

上午9点一刻,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宣布大会开始。接着,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讲话。

胡绳说,1937年7月7日是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史、中日关系史、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史中一个重要的日子。“七七”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的一个标志,也成为中国全民抗战的开始。胡绳从三方面分析了全民抗战之所以能在“七七”事变后爆发的原因:第一,面临亡国的危机,全国人民的抗日要求已形成不可抗拒之势。第二,中国共产党及时地提出国共合作,团结全国一切爱国力量,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第三,“七七”事变前夕,国民党领导层除了一小部分彻底的亲日分子外,已经觉得不能照旧执行几年来的妥协退让政策,“七七”事变后,终于实行了一个政策上的转变。

他在论述了抗日战争的重要历史地位、意义及其取得胜利的原因之后,指出,对于为抗日战争作出贡献的国民党人、国民党军队、其他党派、团体和一切爱国人士,人民都是不会忘记的。

胡绳说,50年前,国共两党化干戈为玉帛,为民族的救亡图存合作,由此才有全国团结抗战,才有抗日战争的胜利。现在重温这段历史及其经验教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台湾海峡彼岸的国民党人和民众一定也和我们同时在纪念“七七”事变。中国在台湾的主权是在抗日战争胜利时恢复的。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大统一是这一代中国人的神圣任务。海峡两岸首先全面实现“三通”,然后按“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祖国大统一,这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正如同50年前团结抗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一样。我们愿意和台湾当局、台湾人民一起来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民革中央主席屈武代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全国工商联讲话。他说,凡是英勇抗战的军队和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官兵,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永远受到后人的崇敬和纪念。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将与山河同在,共日月争辉。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提出了一整套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军事战略策略,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国民党顺应民心舆情,接受了团结抗日的主张,对于促成抗日战争起了重要作用。国共两党的合作,全民族的团结,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希望以蒋经国先生为首的台湾当局,以极大的智慧和勇气,纠正历史的错误,作出积极的响应。台湾和海外的许多国民党人,当年曾经为抗日出过力,甚至流过血,今天更要为祖国统一大业勇立新功,共同写好中华民族的千秋青史。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罗干代表各人民团体讲话。

在大会主席台上就座的有:

党和国家领导人,中顾委、中纪委、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负责人乌兰夫、习仲勋、乔石、杨得志王平、刘澜涛、萧克、陆定一、程子华、王鹤寿、叶飞、洪学智康克清、钱昌照、杨成武吕正操、包尔汉、缪云台、赵朴初、文瑞、茅以升、钱学森、雷洁琼、汪锋、黄鼎臣、苏子蘅,林丽韫、张国基、宋德福、孙平化;

在京的著名抗日将领李聚奎莫文骅、孔从洲、郭化若黄新廷、张震、杨秀山、郑维山侯镜如、郑洞国、覃异之、赵子立、黄维、黄翔、廖云周、郑庭笈

有关部门和北京市的负责人阎明复、王忍之、周绍铮、杨拯民、赵鹏飞、白介夫等。

参加会议的还有在京的一些日本友人和其他国际友人,其中有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的夫人洛伊斯·斯诺,史迪威将军的长女史文思等。

上一篇:6月24日 下一篇:8月27日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齐桓公庭寮求贤
齐桓公庭寮求贤
齐桓公一心想称霸于诸侯,他懂得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道理,积极地招贤纳士。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
秦王“子婴”为始皇弟成蟜子说——补《史记》秦王婴列传
秦王“子婴”为始皇弟成蟜子说——补《史记》秦王婴列传
“子婴”是末代秦王,关于他的出自,由于史书的失载,文献的歧异,至今没有可信的结论。本文参考历来学者的不同意见,重新检讨史料,考订“子
九天玄女:助黄帝胜蚩尤
九天玄女:助黄帝胜蚩尤
九天玄女几乎要成为一个战神了。她第一次出现就是在黄帝和蚩尤的恶战中,春秋时又化身越女传授剑法给越国战士,在《水浒传》中又是宋
齐宣王为何娶丑女无盐为王后?
齐宣王为何娶丑女无盐为王后?
战国时,齐国有一个名叫钟离春的女子,长得奇丑无比。你看她:终日鼓着个腮帮子;头又扁又宽;一双细长的眼睛深深地嵌在扁平的额头下;两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与张仪就伐蜀或是伐韩的问题,争论于秦惠王之前,司马错主张伐蜀。张仪说:“不如伐韩。”惠王说:“我愿听听你的意见。”司马错张
张仪连横
张仪连横
战国末期,秦惠王任用张仪做国相,用连横政策对付诸侯的合纵政策,取得巨大成功。张仪先后去魏国四次,终于劝说魏哀王尊秦王为帝。接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