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洞》
奥地利作家、著名表现主义文学大师弗兰兹·卡夫卡杰出的短篇小说。写于1923年。
小说描写一只鼹鼠打完地洞后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先是对洞口设计、洞内通道走向等有几种设想;然后是想在几个通道处每隔若干距离设一街心广场,每隔几个广场设一个储粮站或副储粮站;又想制造几处通道,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靠这样巧设的暗道迷津来困扰进犯之敌;它甚至想对整个工程来一个彻底地改造,使地洞易守易逃,固若金汤;它最后听到墙壁上传来的声音,以为是盗贼来了,它想对方如觉察到自己,自己也会觉察出对方来的……,结果“是一切始终毫无改变”。小说至此结束。
这是一篇较为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小说中唯一的角色一鼹鼠,其实是已经异化了的人:地洞是已经异化了的人类社会。这只鼹鼠在生活中惴惴不安,提心吊胆的心理典型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般小人物的共有的心境。小说集中笔墨,着力描写这只鼹鼠的灾难感、孤独感和无能为力感,这更是表现主义文学常常选用的主题。小说中写的鼹鼠,只是一种类型。作者没有交待这只鼹鼠叫什么名称,恰如卡夫卡其他的作品中的人物没有名字,只有一个符号一样。他们只不过是一类人的代表。
这个短篇除显示了表现主义的共同特征外,还表现了卡夫卡自己的独创性风格。它整篇无一句对话,全是小动物的独白。这是一篇很成功的独白体小说。小说模拟动物的言行维妙维肖:出洞、进洞、谛听,都表现了一个动物特有的动作与习性。小说心理描绘是异常成功的。如关于洞口设计:原想堵死,免得被发现,但又一想,万一敌人从洞内攻击,堵上洞口,要跑就不那么方便了。类似这种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心理描写,在小说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的。
《地洞》不是动物小说。虽然它以动物为主人公,但从通体看这只是一个隐喻:这个地洞实际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扭曲变形和独出心裁的复制,这只鼹鼠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惴惴不安和忧心忡忡的小人物的扭曲变形和独出心裁的剪影。
-
- 甲骨文用辞及福祐辞
- “用”字在甲骨文中出现超过两千次,属极为常见的字词之一。“用”字大部分出现在祭辞中,但也有不少与祭祀无关的文例;另外还有几百条
-
- 古代庙号和谥号是什么意思?末代皇帝溥仪庙号和谥号是什么?
-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
-
-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 一般的观点认为,重耳成为晋文公以后,封赏时忘了介之推。其实割股那么轰轰烈烈的事,要说忘了,大概不太容易。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晋文公
-
- 介之推是否真的有必要割股侍主?
- 《东周列国志》中描述了一段情景,重耳途径卫国,卫国国君不以礼待之,以至于重耳没有饭吃,“是日,公子君臣尚未早餐,忍饥而行,看看过午,虽有
-
- 丑女钟离春自荐做王后
-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丑皇后,也许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贾南风,这个引发西晋八王之乱的“黑颜祸水”。贾南风有多丑,且看以下这两段“证
-
- 淳于髡借机讽谏齐威王
- 齐威王八年(前371),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