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舟》
法国著名象征派诗人阿尔图尔·兰波的代表作。一译《醉船》、《迷醉的船》。写于1871年,后收兰波《诗集》中。
这首诗共25节,每节4行,共100行。诗的大意是写一条小船,沿着一条美洲的内河顺流而下,“河水任我漂向我愿去的天涯”。于是有一年冬天,小船漂进了颠波、磅礴的大海。小船在大海中任意漂流,海水把舵和铁锚部给冲走。小船只得在大海漂流。它在海上见到“银海映星花,吞蔚兰”,见到溺死者苍白而怡然的尸体,见到阳光把碧海染赤,见到龙卷风、海上的回澜与激流,见到那“低低的太阳,带着令人惶恐的斑点,还见到夜色,白雪,海上黄的与白的璘光、冰川、从树上盘曲而下的巨蟒、“明亮如歌唱的鱼”、发情的海中巨兽等等。最后小船沉没了,留下了对于欧洲和向海中放纸船的孩子们的怀念。
《醉舟》表现了诗人厌弃现实,希望在浪游中得到各种各样感官刺激和迷醉的思绪,表达了诗人执意去寻找一个新世界的强烈愿望。诗中辽阔雄浑的笔触,瑰丽鲜艳的色彩,复杂和谐的音响和那种悲壮激昂的感情,确实可以悦人耳目,迷人心灵。《醉舟》是象征主义的代表作。诗中那光怪陆离、色彩缤纷的幻象;经过推理的错乱所形成的“通灵者”——醉舟的形象;各种感觉频繁挪移的,令人目不暇接的瑰奇的景象,典型地体现了象征派诗歌的特征。
《醉舟》明显地受了巴那斯派首领勒贡特·德·利尔的影响,也受了波德莱尔翻译的埃德加·爱伦·坡的小说《潘的奇遇》的影响。兰波的中学老师伊桑巴尔与他人合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1835年8月15日《水星杂志》上。这篇文章证明,兰波1870年在伊桑巴尔姑母琴特家曾呆了一个多月,他读过当时颇为盛行的《绘图仓库》(1833-1862)一书。书中的绘图十分类似《醉舟》的个别描写。但伊桑巴尔得出结论:《醉舟》的象征是属于诗人自己的。这就解开了十七岁的兰波没有见到大海,何以能写出这样逼真的文字来的一个谜,也说明了兰波的《醉舟》出现的文学背景。
兰波的《醉舟》不但是象征主义代表作,也是后来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先声。兰波因为这一首诗,极受超现实主义者的推崇。
-
- 揭秘:曾子去世前为何要换席子?
- 孔子的学生中,有一对父子。父亲名叫曾晳,儿子名叫曾参。曾参被后人称为曾子,他受到孔子和父亲曾皙的长期熏陶,对孔子的学说不但理解深
-
- 九天玄女与福州线面的传说
- 宋朝诗人黄庭坚的《过土山寨》诗云:“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诗中“银丝”说的就是线面
-
- 孟子为何被荀子所“非”?
- “非”带有否定、批判的意思,孟子为何被荀子所“非”呢?且让我们一探究竟。荀子把孔子当做圣人看待,从政治主张、学术思想,到道德情操
-
- 詹天佑巧妙设计人字形铁路穿越八达岭
- 大勇大智穿越八达岭京张铁路工程难在哪?难就难在第二段工程,而难中之难是隧道开挖。第二段工程地势险峻,山高谷深,其中最艰险的是关沟
-
- 雍正与眼镜
- 眼镜的制作,原为矫正人们的视力,保护眼睛。可在闭关锁国的清末统治者慈禧太后看来,这是西方的淫技奇巧,身边的人要配戴,必须得到她的特
-
- 雍正治贪
- 雍正是怎么治贪的?且让我们跟着历史的脚步,前去一探究竟。雍正的前任圣祖仁皇帝康熙,亲手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