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故事

称谓禁忌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2-08 22:58:08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1.避讳

避讳就是不能直接称呼皇帝、长者、长官、祖宗、圣人的名字,凡遇到和名字相同的字眼也得用别的字或缺笔的方法来回避。避讳有“公讳”(也叫“国讳”)、“家讳”、“圣人讳”三种。

公讳(国讳) 主要是封建王朝统治下的臣民必须严格遵循的,甚至连皇帝也不能例外。主要避皇帝及其父祖的名讳、字讳、前代年号讳、帝后谥号讳,甚至陵墓及帝王的生肖之类也必须讳。

家讳 亲族内部必须遵守的避讳,甚至族与族之间交往也必须尊重别人的家讳。

圣人讳 对封建圣人孔子孟子等人的名讳敬避的表现。如孔子名丘,天下姓“丘”的,都改姓“邱”,以示对孔子的尊敬。

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改字法 就是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改用和它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如汉高祖的名字叫刘邦。在古籍中,许多“邦”字就改成“国”字。苏轼的祖父名“序”,苏洵(苏轼父亲)的文章中改“序”为“引”,苏轼为人作序又把“序”字改为“叙”字。唐太宗叫李世民。在唐代“世”改成了“代”或改成“系”,“民”改为“人”,“三世”改为“三代”。柳宗元《捕者说》把“民间”写成“人风”等。

空字法 就是遇到该讳的字,则空这个字不写,或者用空围(口)、“某”、“讳”来代称。如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王世充”为“王充”,致使《隋书》在抄写翻刻过程中,有人误将“王充”连成“王充”。

缺笔法 就是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在原字基础上减最后一两笔,这是唐朝以后流行起来的一种避讳方式。如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将“世”字写成“世”或“卅”。为避宗太祖赵匡胤的名讳,将“胤”字写成“赢”。

改音法 即说话、读书时为避正呼,有时往往为避一字,四声皆讳。连《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为避母亲贾敏的名讳,读书时每读到“敏”字,就改读为“密”音。

避讳大约起源于周朝,秦汉之左右逐渐流行。隋唐以后,盛选举衰,到两宋时期最为严格。而且越到封建社会后期,避讳的习俗越是严厉和完备,一直到民国成立,推翻了皇帝,才基本废止了这一禁忌。避讳是古人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如有违犯,轻则遭到舆论的谴责,重则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如唐时规定:故意直呼皇帝之名就是犯了“大不敬”罪,这是封建社会最严重的罪行“十恶”罪之一。

2.偏讳

古代的避讳方式之一。古代对偏讳有两种理解。一是君主或尊长之名是两个字,则只避讳其中的一个字。二是君主或尊长之名是两个字,哪怕是单单使用其中的一个字,这个字也要避讳。这样,双名的两个字实际上皆需避讳。如北朝时有个薛渊,原名萧道成,为避讳萧太祖(萧道成)而改写为薛渊。

3.古人避讳趣录

避讳是封建社会里相当重要的一件事,特别是上层。但是由于要避讳的事情太多,常常产生不少趣事,令人失笑。以下收集几篇,让今人笑一笑。

(1)“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由来 宋代有个州官田登,避讳“登”字,连同音字都不许提,谁要是触犯必被重责,很多吏役因此而受到处罚。所以一州人都称“灯”为“火”,无人敢违犯。元宵节晚按照惯例要张灯,于是通告上写着“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张贴市上,见者无不骇笑。流传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一语即来源于此。

(2)五代冯道 历朝都做丞相,有一次,他命一个门客讲《道德经》。门客想这是要犯讳的,就连连说:“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冯道听了也不觉大笑不止。原来《道德经》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连连犯冯道的讳。

(3)南宋钱良臣 讳言其名,他有个儿子据说很聪明,每读经史见有“良臣”两个字,就改读为“爹爹”。有一天,他读《孟子》,里面有一句“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就改口道:“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原来避讳是为了尊敬,不料反成辱骂。

上一篇:狩耕禁忌 下一篇:婚姻禁忌 声明:称谓禁忌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叶天士妙法医懒病
叶天士妙法医懒病
妙法医懒病是一个汉族的传说。流传于江苏苏州。相传当年苏州有个败家子叫添乐,把他父亲留下的一个店铺全败光了,流落街头求乞。几个
姜子牙前世是什么?姜子牙简介
姜子牙前世是什么?姜子牙简介
姜子牙的前世据说是一头熊,潜心修行道教经典,他拜在元始天尊门下,依然没有机会成仙。元始天尊后来被他感动,让他来世化为人形,然后到阐
孔子门人曾子故里在哪里
孔子门人曾子故里在哪里
曾子又叫曾参,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山东作为孔孟之乡,人文色彩浓厚,曾子也是山东省嘉祥县人,这点从史记和建筑遗迹上都可以看出来。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周宣王的时候,晋国国君是晋穆公,穆公的太子叫仇,后来又生了个小儿子成师。《左传》和《史记》都记录说,当时就有个叫师服的贤大夫发表
豫让:模范忠臣
豫让:模范忠臣
赵氏灭掉了智伯领导的智氏集团。为了抒发自己报仇雪恨后的喜悦心情,赵氏的老大赵襄子找来能工巧匠,把智伯的脑袋砍下来做成了一件工
雍正与眼镜
雍正与眼镜
眼镜的制作,原为矫正人们的视力,保护眼睛。可在闭关锁国的清末统治者慈禧太后看来,这是西方的淫技奇巧,身边的人要配戴,必须得到她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