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故事

“灵牌”的来历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6-08 09:55:07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江南民间有这样一个习惯, 亲人死后, 用纸或木头做一个“灵牌”,让亲人的阴魂附在这块牌子上。 奔丧时,由死者长子或别的亲人,手捧着“灵牌”,走在送葬队伍最前面。 这块牌子,代表着死者的灵魂,离开人间,走向阴司。 送葬队伍把死者的遗体抬到墓地安葬毕, 将灵牌与纸钱一起烧给死者。 也有的舍不得烧掉“灵牌”,拿回家,供奉在堂屋里,经常烧香点烛,对死者深切哀悼。 据说,这种风俗最先出现在奉化溪口。

“灵牌”的来历

“灵牌”的来历

事情发生在奉化溪口一个山岙里, 这个山村住着几户人家。 其中一户,男的去世,留下孤儿寡母,那母亲视儿子如命根,平时对他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真是“捧在手里怕摔坏,含在口里怕化掉”。 寡妇如此含辛茹苦,好不容易把儿子拉扯成人, 满以为, 苦日子熬出了头, 可以依靠儿子过几年清闲、 幸福的日子了。 然而,她做梦也未曾想到,儿子是个不孝逆子。 当他长到二十来岁,快要成家立业时,肆无忌惮地虐待母亲,出口就骂,出手便打,母亲见到他如同小见到黄狼那样担惊受怕。

因为是儿子,她只好百般忍耐,处处忍气吞声,将辛酸的泪水咽进肚里。每当被儿子打得皮开肉绽时,她想到死。 但每次都被村里人救活过来。

一天,她烧好饭菜,给田里干活的儿子送去。 她的儿子没干了多少农活,就躺在一株大树底下边打盹边瞧着天上。 突然,他发现头顶上空的树枝头有个鸟窝。 鸟窝里有一只母鸟在给小鸟喂食,母鸟舍不得吃自己含来的小虫,而把小虫喂进小鸟嘴里。

喂了几下,小鸟把食物吐了出来,母鸟又喂进小鸟的嘴里,如此屡次三番,小鸟终于吃下了东西,母鸟“啁”的一声又飞出窝,再去寻找东西,含回来喂小鸟。 他看得倒也有趣,转过头,看到另一颗树上也有一只母鸟,在给小鸟喂食,喂得也是那么耐心,那么执着。这逆子想起自己长大成人,也是母亲耐心养育的结果。

母亲不也如同树上的母鸟喂小鸟那样一口一口把自己喂大吗?

他的良心受到自我谴责,再也躺不住了,负疚与自责的心里迫使他从地上跳起,他要向母亲认罪,向母亲赔礼道歉,做个知礼守孝的孝子。

正当这个逆子反省自责时,他的母亲手提着竹筒做的饭盒,一步一颠地朝田头走来,他看见母亲的白发在残风中飘拂,百纳衣在残阳下更显得破旧,身骨明显佝偻,双脚踏在路上,摇动着干瘦的身躯, 走得那么艰难, 那么痛苦。 他的心比刀刺还要难受,他想扑上去,跪在母亲面前狠抽自己几下耳光,诚心忏悔自己。 他从地上一跃而起,朝着母亲跑了过去,很快地接近母亲。

他母亲以为儿子又要打骂她,在极度气愤中,一头撞在路边一株大樟树上。 顿时,撞得头破血流,昏倒在地,当即气绝。 他抱住母亲,哭喊着:“姆妈,我的姆妈啊! 我错了,我对你不起,我是不孝逆子啊……”他边哭边把母亲背回家,拿出家中所有积蓄,料理他母亲丧事。

料理丧事时,他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悲痛之情,手提斧头,砍倒他母亲撞死的那株大樟树。 然后,砍下一段树枝锯成板,做成一块牌子。 在牌子上写着他母亲名字,对人便说,这是他母亲灵魂依附的“灵牌”。

这个逆子办理好他母亲的丧事后, 经常想起他母亲, 跪在“灵牌”前叩头,烧香点烛,放些糕点、果品或旁的食品供奉。 后来,村里人死了亲人,也采用这个方法,时间一久,各村都模仿开去,传遍各地。 有的地方还将“灵牌”称为牌位;也有一些地方称为“神位”的。 这种风俗流传很久很广。

上一篇:败子回头金不换 下一篇:寡妇求神记 声明:“灵牌”的来历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甘罗斗丞相
甘罗斗丞相
甘罗从小聪明,才智过人,说话精练。一天,父亲从外回来,问他:“你刚才做了些什么事?”甘罗回答道:“堂前扫地,笼内捉鸡。”父亲不耐烦,指责他
拜孔夫子,还是拜文曲星
拜孔夫子,还是拜文曲星
中国人有深厚的敬畏知识和看重读书人的传统,都希望能在考试中考出个好成绩,出人头地,可是在“知识崇拜”方面却并存着两个偶像,孔夫子
清明节的由来,晋文公并不是真想杀介之推
清明节的由来,晋文公并不是真想杀介之推
晋文公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最艰难的阶段,就是流亡团队经过卫国的时候。他们不仅遭遇卫成公的冷遇,连卫国的百姓也不
孟子为何被荀子所“非”?
孟子为何被荀子所“非”?
“非”带有否定、批判的意思,孟子为何被荀子所“非”呢?且让我们一探究竟。荀子把孔子当做圣人看待,从政治主张、学术思想,到道德情操
晋襄公重用赵盾,竟人事决策上的最大败笔!
晋襄公重用赵盾,竟人事决策上的最大败笔!
晋襄公重组三军时,是以狐射姑为中军帅的,赵盾只担任中军佐,即副司令。可是,老资格的重臣阳处父的一番说辞,“赵盾贤于贾季”,让耳根子软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