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品茶鉴水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8-01-23 10:57:47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他是宋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熙宁二年(1069年),他在朝野上下大力推行了旨在富国强兵、扭转北宋积弱积贫局势的变法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北宋一代名相,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史上,也是知名度极高的宰相之一。此公有个外号叫“拗相公”,可见其脾性。
一次,时任翰林学士的王安石,拜访当时颇负盛名的点茶大师蔡襄。蔡襄久仰王安石大名,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广交益友的良机,他选择“极品茶”,亲自洗涤茶具,烹水点茶,招待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呷了一口茶,蔡襄正想得到他的嘉许,没想到王安石随手掏出一包名叫“清风散”的药,投入茶盏中,摇晃了几下痛饮起来。蔡襄目瞪口呆,王安石却怡然自得,边喝边漫声说:“大好茶叶”,蔡襄无奈,只得“大笑,且叹公之真率也。”(见《墨客挥犀》)这是怎么回事呢?后人只能猜想。王安石的人品个性,一是可能对点茶小道不以为意;二是可能对蔡襄人品有看法,因而“拗相公”才有如此惊人之举。
其实,王安石对茶道是颇有研究的,尤其对水,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之症,虽服药,却难以除根。太医院嘱饮阳羡茶,并须用长江瞿塘中峡水煎烹。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王安石曾请他到府上饮酒话别。临别时,王安石托他:“倘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攒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
苏轼从四川返回时,途经瞿塘峡,其时重阳刚过,秋水奔涌,船行瞿塘,一泻千里。苏轼此时早为两岸峭壁千仞、江上沸波一线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哪还记得王安石中峡取水之托!过了中峡苏轼才想起王安石的嘱托。苏轼是位洒脱的人,心想上、中、下三峡相通,本为一江之水,有什么区别?再说,王安石又如何分辨得出?于是汲满一瓮下峡水,送到王安石家。
王安石大喜,亲以衣袖拂拭,纸封打开,又命侍儿茶灶中生火,用银铫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瓷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于内。候汤如蟹眼,急取起倾入。其茶色半晌方见。王安石眉头一攒,问苏轼道:“这水———取于何处?”苏轼慌忙搪塞道:“是从瞿塘中峡取来的。”王安石再看了看茶汤,厉声说道:“你不必骗瞒老夫,这明明是下峡之水,岂能冒充中峡水!”苏轼大惊,急忙谢罪,并请教王安石是如何看出破绽的。
王安石说:“这瞿塘峡的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则缓,惟有中峡之水缓急相半。太医院以为老夫这病可用阳羡茶治愈,但用上峡水煎泡水味太浓,下峡水则太淡,中峡水浓淡适中,恰到好处。但如今见茶色半晌才出,所以知道这是下峡水了。”
这等鉴水能力,我们似曾相识,那就是陆羽品中泠水,李德裕明辨建业水,而王安石的鉴水能力肯定不在二人之下。
前二者鉴水,都是凭感觉,而王安石对瞿塘三峡之水的判断,却是有让人口服心服的道理。虽然冯梦龙的小说家言不足为凭,但至少说明王安石是精于茶艺的,这从他一生曾写了不少咏茶、饮茶的诗文,也可以互相佐证。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茶文化的进步。
-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包世臣简介与解题: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邓石如弟子,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
-
- 汉文帝废除肉刑
- 淳于意是西汉初年诸侯国齐国的著名医生。他年轻时喜钻研医术,拜当时著名医学家公孙光为师,学习古典医籍和治病经验。高后八年时(公元
-
- 李牧之死
- 吕不韦离开秦国后,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任命他做赵国的守相。这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司空马对赵王说:“文信侯在秦国任丛相,
-
- 围魏救赵中,田忌发挥了什么作用?
- 古人云:“治兵如治水。 ”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一味硬碰,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应当避其锋芒,采用分导引流的办法:或者攻击敌人的薄弱之
-
- 项燕与项羽的关系
- 项燕是楚国的大将,而且项家世代都是楚国的将领,楚国最后被秦国灭国也是因为项燕在最后一次抗秦的战役中失利,这一切是不是都看起来非
-
- 甘茂:能言善辩者
- 甘茂是战国时下蔡(今安徽省凤台县)人,秦惠王时,由张仪、椿里子推荐会见秦惠王。秦惠王去世后,武王继位。甘茂平蜀国反叛,回来后任左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