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儒学百科全书

《周易》

周代人所作占筮书。亦有他说。后又逐渐成为哲理之书。儒家经典,六经之一。原名《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古人向神灵卜问吉凶的方法,有龟卜和占筮。筮用蓍草,按一定的规则推算数目的变化,求得某种卦象,从而推测吉凶。上古时代,太卜掌三易之法,连山易、归藏易早已失传,仅有《周易》存流于世。“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蓍草数目的变化,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加以“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讨普遍的变易法则;近来,又有人说周即圆,有循环之义,乃探求循环变易的法则。现传《周易》有通行本和帛书本。

成书年代和作者 《周易》成于何时,作于何人,迄今无定论。《汉书·艺文志》提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而孔子作传以解经。东汉经师又提出周公旦作爻辞说。到了宋朝朱熹,概括为“人更四圣”说。这些传统的说法,陆续为后人所否定。五四运动以后,新史学兴起,学术界普遍认为《周易》非文王周公所作。主要证据是,卦爻辞中讲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的出于文王周公之后,从而断定《易经》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乃陆续形成的作品。关于《周易》经文形成的年代,近人虽有不同的说法,但大多数认为,其基本素材是西周初期或前期的产物,因为卦爻辞中所提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其下限没有晚于西周初期的。

内容 《周易》是周人占筮的典籍,其内容由卦象、卦辞和爻辞三部分组成。卦象即卦的图象,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6画排列组合而成,共64种卦象。卦中6画的排列从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序位,阳爻称九,阴爻称六,爻象共384。解说卦象的辞句称为卦辞,系于卦象之下;解说爻象的辞句称为爻辞,分列卦辞之后。如卦象,其卦名为乾,卦辞为“元亨,利贞”,6画皆为阳爻,均称九,下数第一画为初爻,称初九,其爻辞为“潜勿用”;其余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诸位,各爻均系有爻辞。卦辞共64条,爻辞384条,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总称为筮辞,共450条。筮辞是占问某事时的原始记录,并非某一人的创造,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掌管卜筮的人,在每次占卜之后,将所得的兆象和占断的辞句记录下来,藏于府库。到年终,又将这些积累起来的筮辞加以统计、整理,进行筛选。已经应验的则选出来,作为以后占筮时的参考或依据。《周易》中的卦爻辞,就其素材说,就是从大量的筮辞中挑选出来的,而编纂者们又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编排整理,大概就形成了《周易》这部占筮用的典籍。

卦序 《周易》中六十四卦象的排列顺序,被称为卦序,现传有两个本子:①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乾卦,次为坤卦,终于坎两卦;下经始于咸,而终于既济未济。《序卦》传认为,这是一个因果联系的系列;而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则认为,六十四卦的排列是“二二相偶,非复即变”,即每两卦为一对,互相配合,配合的形式或卦象颠倒,称为“复”,或六爻皆相反,称为“变”。这样编排,可能是为了占筮的需要,便于记忆或背诵。孔说符合《周易》的实际情况。②长沙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其排列首卦为乾,次为否卦,终于益卦。其以乾、艮、坎、震、坤、兑、离、巽为八卦的顺序,将六十四卦分为八组,称为八官。第一组上卦皆乾三,第二组上卦皆艮三,第三组上卦皆坎……每一组的下卦各按乾、坤、艮、兑、坎、离、震、巽的顺序相配,便得出每一组的卦序。其结果是第一组首卦为乾,次卦为否;第八组的最后一卦为益。此种排列,是依据《说卦》传乾坤父母卦统率三男三女为八卦的顺序,依“天地定位,山泽通气”说为下卦排列的顺序,并以重卦说解释六十四卦的构成。

卦爻辞中的世界观 卦爻辞的内容大致有三类:①以自然现象的变化比拟人事,如大过卦九五爻辞说:“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②人事的得失,如渐卦九三爻辞说:“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③判断吉凶的辞句,如坤卦卦辞说:“元亨,利牝马之贞”,以及“咎”、“无咎”、“厉”、“悔”、“悔亡”、“吝”等。这表明《周易》乃占筮的典籍,本为卜筮而作,并不是用来表述某种理论体系的。其卦爻辞和卦象之间也没有逻辑的必然联系。但是,其中所讲的事件和问题,却反映了中国古代奴隶制的社会生活。在其神秘的形式中,也蕴含着较深刻的理论思维和朴素的辩证观念,表现了一定的世界观。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①其将自然现象同人类生活联系起来考察,或借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人事活动的规则,即认为天道与人事具有同一性。②承认事物存在着对立面和对立事物的互相转化。其卦爻辞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许多对立事物。就卦名说,有乾坤、泰否、损益、既济未济;就社会地位说,有大人和小人、父母、夫妇;就人的德性说,有君子和小人;就生活遭遇说,有吉凶、得失、利和不利等。并且认为,有些事情,特别是人的社会遭遇,不是固定不变的,其对立面是可以转化的。如泰卦卦辞说:“小往大来。”否卦卦辞说:“大往小来。”泰卦九三爻辞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乾卦九五爻辞说:“飞龙在天。”上九爻辞则说:“亢龙有悔。”这些都表现了物极则反的观念。③有些卦爻辞,不仅示人以吉凶,同时予人以教训,令人的行为按照某种规范而行动,有劝戒之意。后来,《周易》被认为是讲天人之道即世界根本原理的学问,被认为是讲事物变易法则的学问,被认为是讲人生修养的典籍,都是从这三点中推衍出来的。

影响 《周易》的流传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在春秋时代,就已被人们视为重要的典籍,据《春秋左氏传》、《国语》记载,当时的史官就常以《周易》作为依据,推测人事的吉凶。进入战国时代,随着哲学流派的形成和百家争鸣的开展,许多学派,包括儒家、道家、阴阳五行家和法家中的人物,对《周易》进行了这样或那样的解释。其总的倾向是探讨《周易》的原理,从哲学的高度解释筮法以及《周易》的内容,从而使《周易》这部用来占筮的典籍,演变为一部讲哲理的书。到了战国后期,对《周易》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一些系统解释《周易》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汇成《易传》。秦代焚书,不焚易书。至汉代,经学兴起,《周易》被列为五经之首。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为“易学”。易学源远流长,历时两千多年,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形成了许多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等,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许多著名哲学家,依据《周易》经传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和阐发自己的哲学体系。《周易》流传下来影响最大的是魏王弼、晋韩康伯注本、唐孔颖达疏(见图),亦称《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本义》,为宋代以后的通行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本《周易》,抄写于汉文帝初年,与传世的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古今注易者,多达数百家,在儒家经书中为数最多。影响较大和具有特色的注解有:唐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宋程颐的《伊川易传》、朱熹的《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的《周易义证类纂》和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 (郑万耕)

《周易注疏》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绍兴)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齐桓公是怎么死的?齐恒公死因竟如此凄惨!
齐桓公是怎么死的?齐恒公死因竟如此凄惨!
齐桓公简介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其祖先原为吕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
介子推必须死为什么?
介子推必须死为什么?
今天寒食节,源于被焚于山的介之推先生。据说重耳被迫流亡,他一路侍奉,甚至在途中闹饥荒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主人食用。重耳流亡回
介子推功不言禄原文、翻译及知识梳理
介子推功不言禄原文、翻译及知识梳理
晋侯①赏从亡者②,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介之推雕像推曰:“献公之子九人③,唯君在矣。惠怀④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
“田忌赛马”的智慧是恶智慧吗?
“田忌赛马”的智慧是恶智慧吗?
同一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我们应该看到孙膑的跳出惯性思维,也应该知道这是在钻规则的空子。但在现实社会,要想更好地竞争与合作,田忌
「田忌赛马」的战略可以用博弈论解释吗?
「田忌赛马」的战略可以用博弈论解释吗?
没有真正意义上学过什么博弈论,只看过一两节耶鲁的公开课。我认为博弈论所面对的情形是不稳定的动态过程,每个决策方都可能临时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