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儒学百科全书

《群经概论》

周予同著。全书分为导论和本论两大部分。是著者致力于整理中国古代经学历史的力作,撰写于1932~1933年间。书中,对于通常所谓的十三经,著者用了大量篇幅分别就其各部名称由来、作者、篇章次第、内容以及各学派的源流演变做了详尽的论述。该书的特色是:从最基本的常识讲起,由浅入深,文字通俗易晓。在导论中,开宗明义地论述了经的定义、经的领域、经的前后顺序及由来,并揭示所谓六经与孔子的关系。著者认为经的排列次第是经学上一个历来被忽略而事实上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经的次第的不同安排,反映了经学史上不同学派的分歧。据此,作者认为历来经学家可分为四家:西汉今文经学、东汉古文经学、宋学以及晚近的新史学派。今古文学对于六经的排列顺序是有深刻蕴意的。古文学以六经产生时代早晚为序,是因为他们视孔子为史学家,六经只不过是前代的史料而已,孔子是将前代的史料加以整理以传授后人,故而六经的次第应按史料的早晚为序。与此相反,今文学以六经内容的浅深程度为标准来决定六经的次第。在他们看来,孔子是一个哲学家、政治家,六经中固然有不少史料,但那只不过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工具,孔子所注重的是其内的“微言大义”。概言之,孔子是一位改制的“素王”,而六经的次第当然应按其程度的深浅来安排了。对于经学四派,著者有一个总结:古文学派以孔子为史学家,以六经为孔子整理古代史料的成果,故偏重于名物训诂,特色是考证,自然免不了烦琐;今文学派以孔子为政治家,以六经为孔子政治学说,所以偏重于微言大义,其特色为功利的,其流弊则是狂妄;宋学派以孔子为哲学家,把六经视为孔子载道之具,故偏重心性理气;而新史学派的目的则在于探求孔子与六经的关系真相,其实已超出了经学的范围而入于史学领域了。最后作者提出自己的主张:“如果我们民族自力更生的第一义是‘现代化’的话,那么,这发霉的经典已不是大众所必需的了。”这是因为经并不是救世的灵丹妙药,是只可以研究而不可迷惑的东西。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中,被提及最多的是 “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举,后世的寒食节、清明节,许多地方都认为源于介之推。这个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一般的观点认为,重耳成为晋文公以后,封赏时忘了介之推。其实割股那么轰轰烈烈的事,要说忘了,大概不太容易。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晋文公
介之推是否真的有必要割股侍主?
介之推是否真的有必要割股侍主?
《东周列国志》中描述了一段情景,重耳途径卫国,卫国国君不以礼待之,以至于重耳没有饭吃,“是日,公子君臣尚未早餐,忍饥而行,看看过午,虽有
晋文公在曹受辱,被人偷看身材
晋文公在曹受辱,被人偷看身材
重耳一行离开了齐国,又开始了他们的列国之旅。他们第一个到的国家,是楚国的新小弟曹国(现山东省定陶县西北)。曹国是个典型的小国,夹存
狐偃劝晋文公退避三舍,击退楚军
狐偃劝晋文公退避三舍,击退楚军
晋文公在各诸侯国的威望很高,很多小国有难,都会找晋文公帮忙。有一天,宋襄公的继任者宋成公写信给晋文公,说楚国要联合三国攻打宋国,请
伊尹负鼎典故
伊尹负鼎典故
“伊尹负鼎”是一个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主要讲的是伊尹给商汤借着谈论厨艺的机会跟他讲治国之道的故事。也有学者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