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
法国启蒙思想家 J.-J.卢梭的主要教育著作。副标题为《教育论》。1762年出版。该书是卢梭的精心杰作。他自称:“《爱弥儿》一书构思20年,执笔3年。”全书共5章,是一本夹叙夹议的教育小说,故事优美,文笔生动,富有文学价值。前4章以富家孤儿爱弥儿为主人公,论述男子教育的改革,揭穿法国封建教育的腐朽荒谬,并提出新教育的原则和理想。末章借爱弥儿未来的妻子苏菲的教育,论证女子教育的革新。
全书宣扬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述性善论,认为人秉有天赋的自由、理性和良心,顺性发展就可成为善良的人,实现善良的社会。所以教育应受天性的指引,以培养自然人为目标。自然人的身心调和发达,体魄健康,感觉灵敏,理性清晰,良心畅旺;相反,封建教育造就王公贵人和国家公民,却把人的天性窒息了,使天真纯洁的儿童沦为社会传统的俘虏,失去了善良的本性。全书还尖锐批判封建教育把年幼无知的儿童当作哲学家、道德家和神学家对待,揠苗助长,戕害身心。在卢梭看来,要纠正封建教育的错误,就应当使教育“归于自然”,即排除恶劣的习染,使儿童的天性自由地自然地发展。书中把受教育者的成长分为婴孩期、儿童期、青春期和青年期,呼吁教育要适应各时期年龄特征,同时还要适应个性差异和两性差异。它对于体育、感觉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女子教育,都提出了改革的意见和主张。
全书题材新颖,词语锋利,尖锐地批判了法国封建社会及其教育。该书因触怒贵族和僧侣阶级,出版后即被宣布为禁书,在巴黎遭到焚毁,卢梭被迫出走国外。但书中阐述的思想对于I.康德、J.H.裴斯泰洛齐、J.杜威以及后世许多教育家,都有启发和影响。在儿童心理学发展史上,《爱弥儿》也占有重要地位。但该书把儿童的天性作为兴办教育的根据,却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
中国商务印书馆曾于 1929年和 1978年,先后印行《爱弥儿》的魏肇基节译本和李平沤译本。
-
- 痴人王安石:吃鱼饵,食獐肉
- 北宋仁宗朝时,王安石担任知制诰,有一年非常荣幸,被邀请参加在皇宫內苑举行的钓鱼筵。宋仁宗和诸位宰臣公卿围着池水团团而坐。宦官把
-
- 孔子夫人是谁 孔子有没有离过婚?
- 翻阅过有关孔子的典籍可能都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孔子的家庭似乎残缺的,无论是《论语》还是《史记·孔子世家》都没有关于孔子的夫人
-
- 汉文帝执法杀舅父
-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重视农耕,减轻地税、赋役等农民的负担,执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初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他在历代帝王中又以
-
- 董卓罪恶滔天,干了哪些坏事?
- 《后汉书》称董卓罪恶滔天,百年不遇。违逆天地人伦,人神不安,弄得天下崩溃鼎沸,京城化为尘埃。并悲叹:“呜呼,人之生也难”,“天地之不仁
-
- 鬼谷子的四个徒弟
- 鬼谷子,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的显赫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鬼谷子只是个代称,就像是现代的“某
-
- 丑女钟离春自荐做王后
-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丑皇后,也许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贾南风,这个引发西晋八王之乱的“黑颜祸水”。贾南风有多丑,且看以下这两段“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