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脐腐病
番茄脐腐病又称蒂腐病,是番茄上常见的病害之一。保护地栽培、露地栽培时均可发生危害,但保护地重于露地。沿海(江)的砂壤土地区和干旱年份发生严重。发病严重时常造成果实黑斑、腐烂,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
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果实。果实被害,初期在幼果脐部出现水浸状暗绿色,后逐渐扩大成圆形凹陷,并逐渐变褐、变黑。黑色斑块圆形、质硬,一般从第一、二果穗开始发生。若遇潮湿环境,病果上有时有墨绿色或粉红色霉状物(其他腐生菌),常易与灰霉病和菌核病相混淆;如果植株无病叶,病果的病、健交界明显,则为脐腐病,若病、健交界处有轮纹状黑霉或病、健交界不明显,且质地较软,植株上有明显的病叶,应考虑为其他病害所致。将病果保湿培养,若病斑上长出灰霉或白色菌丝,则为灰霉病或菌核病所致。
发生特点
此病是由水分供应失调、缺钙、缺硼等原因而引起的生理性病害。一般在第一果穗坐果之后,植株处于生育旺盛阶段时,遇干旱,特别是大棚栽培的,为预防灰霉病或菌核病的发生,往往采取降湿栽培措施,但由于叶片蒸腾需消耗大量水分,易导致果实特别是脐部的水分被叶片夺走,造成果实内部水分失调,使果实的生长发育受阻,引起脐腐病。也可因偏施氮肥,造成植株氮营养过剩,植株生长过旺,使番茄不能从土壤中吸收足够的钙和硼,致使脐部细胞生理紊乱,失去控制水分的能力而引起脐腐病。有时沿海(江)的砂壤土,因土壤含盐量较高,也易引发缺硼、缺钙生理障碍;一般在土壤中硼的含量低于0.5毫升/升,或果实中钙的含量低于0.2%时,均易引发脐腐病的发生。
此病喜高温、干旱环境。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盛期为5~9月。番茄的感病敏感生育期是坐果后1个月。
偏施氮肥、土壤有机质少、土壤干燥、土壤含盐量高的田块发病重。番茄开花结果期高温、干旱天气多的年份危害重。
防治要点
①保证水分需求。适时、适量浇水;采用地膜覆盖,保持土壤湿润;浇水后及时中耕松土。②增施有机肥料。特别是基肥,应尽量多施农家厩肥或腐熟的堆肥,增强土壤保水能力。③喷施叶面肥。坐果后30天内及时补钙,可喷施1%过磷酸钙溶液,或0.1%氯化钙溶液,或0.1%硝酸钙溶液,每隔15天1次,连续喷施2次。④注意防治并发的其他病害。由于水分供应的失调和生理性硼、钙营养元素的缺乏,导致果实细胞生理的紊乱,极易诱发其他真菌性病害的并发症,应及时注意防治。
番茄脐腐病后期病果
-
-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
- 《艺舟双辑》,文艺论著。清代包世臣著。六卷。前四卷论文,后两卷论书,故称“双辑”。论书分为述书上中下,历下笔谭、国朝书品、答熙载
-
- 周定王兄终弟及,楚庄王问鼎中原
- 如果司马迁的《史记》没有记错的话,大周王朝此次难得地出现了一次“兄终弟及”。按《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匡王去世之后,继承王位的
-
- 聂政:史上最顾家的杀手
- 根据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聂政者,轵深井里人。”聂政是郭解的老乡,也是轵地 (今河南省济源境内)人氏,深井相当于轵县的一个乡。豫
-
- 晋襄公继承君位,皆用父亲生前所用的重臣
- 晋襄公,姬姓,名欢,晋文公之子,母逼姞,继位前称公子欢。晋文公九年(公元前628年)冬天,晋文公去世,公子欢继任晋国国君之位,是为晋襄公。晋献
-
- 秦孝文王,秦国最悲催的君主
-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 ),嬴姓,赵氏,名柱 (一作式 ),亦称安国君,秦昭襄王次子,战国时期秦国君主,正式在位仅3天。公元前250年,秦孝
-
- 苏秦张仪巧遇鬼谷子
- 战国时,在青溪鬼谷这个地方,居住着一位隐士,真实的姓名谁也不知道,人称鬼谷子。相传他常去云梦山采不死药,不知是吃药对了门路,还是练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