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枯萎病
番茄枯萎病是番茄上常见的病害之一,分布广泛,保护地栽培、露地栽培时均可发生危害。多雨年份发生普遍而严重。发病严重时植株枯萎死亡,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危害症状
番茄枯萎病多在开花结果期始发。发病初期下部叶片发黄,继而变褐色、干枯,但枯叶不脱落,仍连在茎上。有时这种危害症状仅表现在茎的一侧,该侧叶片发黄,变褐后枯死,而另一侧茎上的叶片仍正常;有的半个叶序变黄,或在一片叶上,半边发黄,另半边正常;也有的从植株距地面近的叶序始发,逐渐向上蔓延,除顶端数片完好外,其余均枯死。剖开病茎,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本病也是一种维管束系统性病害,但病程进展较慢,一般15~30天才枯死,且用手挤压病茎横切面或在清水中浸泡,无乳白色黏液流出,有别于青枯病。
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番茄尖镰孢菌番茄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Schl.)f.sp.lycopersici(Sacc.)Snyder et Hansen侵染引起。病菌只侵染番茄。病菌在土壤中可营腐生生活。病菌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通过水流或灌溉水传播蔓延。病菌从幼根或伤口侵入寄主,进入维管束,在植株维管束内蔓延,堵塞导管,并产出有毒物质镰刀菌素。这种毒素随输导组织逐渐扩散,导致病株叶片黄枯而死,直至全株枯死。种子带菌,可以引起幼苗发病。
病菌喜温暖、高湿、偏酸性环境,发病最适气候条件为土温28℃左右。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盛期为春季4~6月、秋季8~10月。番茄的感病敏感生育期是开花结果盛期。
连作、潮湿、板结、偏酸、透气性差、移栽或中耕伤根多、植株生长弱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以早春多雨、梅雨季节多雨的年份发病重。
防治要点
①农业防治。实行3年以上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②选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选用苏抗5号、西安大红、蜀早3号、渝抗4号、强力米寿、佛洛雷德、强丰、皖红1号、满丝等抗(耐)病品种。③种子处理。用0.1%硫酸铜溶液浸种5分钟,洗净、催芽后再播种。④苗床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威尔达甲托可湿性粉剂8~10克,加细土4~5千克拌匀,先将1/3药土撒在畦面上,然后播种,再把其余药土覆盖在种子上。⑤嫁接换根。与野生番茄进行嫁接,防治效果显著。⑥药剂防治。在零星病株发病初期开始灌根保护,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药剂可选用75%猛杀生干悬浮剂600倍液,或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威尔达甲托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0%双效灵水剂200倍液等,每穴灌药液250毫升左右。
枯萎病田间危害状
染病植株后期全株枯死
染病植株维管束褐变(左),右侧为正常植株维管束
-
- 拜孔夫子,还是拜文曲星
- 中国人有深厚的敬畏知识和看重读书人的传统,都希望能在考试中考出个好成绩,出人头地,可是在“知识崇拜”方面却并存着两个偶像,孔夫子
-
- 齐桓公庭寮求贤
- 齐桓公一心想称霸于诸侯,他懂得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道理,积极地招贤纳士。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
-
- 武庚叛乱
- 公元前1066年二月底,姜太公与周武王率军伐纣攻入朝歌,商军战败,血流飘杵。武王斩纣头,杀妲己,报了囚父之恨。
-
- 董卓洗劫洛阳城
-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迎少帝初入洛阳时,“步骑不过三千”。他自知仅凭这些人马不足以征服四方。
-
- 司马错:司马迁之先祖的军事家与政治家
- 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指出,他的祖先是世袭的史官,从周朝开始就是宫廷史官,司马错更是他的直系祖先。司马错剧照司马错是个神人,他拥
-
- 秦始皇真的放心把“兵权”交给王翦吗
- 楚国曾是战国七雄中的泱泱大国,幅员辽阔,兵精粮足。多年来一直是秦国的劲敌。那么为什么被秦皇一举消灭了呢?表面原因是楚国有个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