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类软腐病
白菜类软腐病,俗称“烂疙瘩”、“脱帮子”,全国普遍发生,所有十字花科蔬菜均可受害,尤以白菜和包心菜最为严重。
危害症状
植株田间一般从包心期开始发病,常见症状表现在植株外叶上,叶柄基部与根茎交界处先发病,最初为水渍状,后变为灰褐色腐烂,病叶瘫倒露出叶球,俗称“脱帮子”,并伴有恶臭。另一常见的症状是病菌先从菜心基部开始侵入,引起发病,而植株外部未见异常。病害从心叶逐渐向外腐烂发展,充满黄色黏液,病株用手一抓即可拎起,俗称“烂疙瘩”,湿度大时腐烂,并发出恶臭。
发生特点
该病由细菌胡萝卜欧文氏软腐杆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型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Jones)Bergey et al.侵染所致。病菌越冬场所广泛,可在田间病株,包括带病的其他作物、杂草、贮藏窖内的留种菜株内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堆肥,以及传播此病的昆虫体内越冬,但在脱离寄主的土壤中只能存活15天左右。由于软腐病病菌寄主范围很广,所以在大部分地区,病菌可以从春季到秋季在田间各种蔬菜上危害,直到秋季危害大白菜。条件适宜时,病菌大量繁殖,借助雨水、灌溉水及昆虫(跳甲、小菜蛾等)传播。病菌可从生长期中的幼根侵入,后进入导管潜伏侵染。通常情况下,潜伏侵染可持续整个生长期,只有当环境条件不适宜大白菜生长时,潜伏侵染状态才转化为侵染状态。在寄主发病过程中,病菌先破坏寄主维管束细胞壁,然后进入薄壁细胞扩展危害。此外,病菌也能通过自然裂口、机械伤口、病痕和虫伤口侵入危害。
病菌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30℃,不耐光或干燥,在日光下曝晒2小时,大部分便死亡。因此,多雨、田间积水,不利于蔬菜植株根系的生长发育,使植株抗病性下降,而有利于病菌的繁殖与传播,易引起病害流行。前茬作物为软腐病菌的寄主植物,若收获后未经翻耕曝晒清理病残株的,土壤中病菌积累多,发病重。贮藏窖中CO浓度过多、缺氧、温度高、湿度大时,易引起烂窖。
防治要点
①选用适宜本地种植的丰产优质抗病品种。②合理轮作。尽可能选择前茬为大小麦、水稻和豆类作物,避免与十字花科、葫芦科、茄科蔬菜连作;提前2~3周深翻晒垄,清理病残体。③适期晚播,高垄栽培,增施有机栏肥,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用生石灰消毒。④及时防治黄条跳甲、猿叶甲、小菜蛾等害虫,减少害虫危害引起的伤口,同时避免田间操作造成的伤口传播。⑤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防治,可选用8%菌克毒克水剂800~1000倍液,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或80%必备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5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或50%代森铵水剂1000倍液,淋喷或灌根。每隔5~7天1次,连续防治3~4次。重点喷洒病株基部及近地表处。最后一次喷药至收获期要严格根据国家有关农药安全间隔期规定进行。
青菜苗期感染软腐病
成株期青菜感染软腐病的后期症状
白菜软腐病菌从叶柄基部与根基交界处侵入危害
白菜软腐病菌从心叶向外侵染危害
大白菜软腐病——“脱帮了”
大白菜软腐病——“烂疙瘩”
白菜软腐病——“脱帮子”
结球大白菜感染软腐病后期症状
白菜类软腐病田间危害状
-
-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 尽管有人把袁氏家族的渊源追得很远,但正史不载,野史不信,笔者只是按照《后汉书》的记载追到袁绍的七世祖袁良那里。
-
- 晋惠公和秦穆公互嫁公主,但秦晋之好未必好!
- 秦国和晋国为借粮食的事打起来了。首先,晋国遇上饥荒,晋惠公派大夫庆郑,到西邻的秦国买粮食。秦国觉得不能为富不仁,秦穆公说:“天灾流
-
- 孔子门人曾子故里在哪里
- 曾子又叫曾参,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山东作为孔孟之乡,人文色彩浓厚,曾子也是山东省嘉祥县人,这点从史记和建筑遗迹上都可以看出来。
-
- 对董卓的评价
-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后汉书评曰:“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
-
- 晋文公为何杀介之推,还采取极端行动—放火烧山?
- 当介之推隐居绵山以后,晋文公放火烧山,实在让人有些想不通。即使是善意的目的,这种暴力性的行为也有一种不和谐之感。究其原因,晋文公
-
- 伊尹负鼎典故
- “伊尹负鼎”是一个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主要讲的是伊尹给商汤借着谈论厨艺的机会跟他讲治国之道的故事。也有学者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