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前,李渊对李世民是什么态度?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7-20 17:15:10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公元626年的农历六月初四这一天,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下伏兵,射杀亲生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武力逼宫父皇李渊,最终如愿夺下龙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子,采用弑兄逼父的手段夺嫡一直被非议,而李渊在玄武门兵变之前,对这位野心勃勃的儿子有所怀疑吗?
玄武门之变前,李渊对李世民是什么态度?
在《新唐书》中有这么一段历史:李世民在任陕东道行台尚书令之时,因淮安王李神通有功,赏赐良田数十顷,而李渊宠妃张婕妤之父欲图良田,让张婕妤吹枕边风,李渊应允赐给张父。但李神通受田在前,不肯让出,李渊责备李世民说:“我诏敕不行,尔之教命州县即受”。意思是,我的命令没人听,你的下属倒是很快执行。言语之间,分明是对李世民日益壮大的势力不满。
李渊对李世民的不满,还有一段《旧唐书》历史可以明证。李世民在山东收募精兵良将和文臣谋士为秦王府私用,李渊曾经跟亲信大臣裴寂抱怨:“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感叹李世民拥兵自重,已经不是当初的乖儿子了。
李世民当然不只是口头责备而已,他杀掉和李世民交好而与裴寂对立的刘文静,安排李元吉当李世民经营山东时的副手,把李世民的地方实权交予李建成,后来执意留李世民在长安,不让他去洛阳,也是担心李世民在洛阳集结力量,趁机壮大。
这一切,都说明了李渊对李世民早有觉察,并且作出努力消弱李世民的势力。但另一方面,李渊个性大度豁如,对儿子有深切的父爱。当时匈奴实力强劲,大唐政权初定,也需要李世民这么一位能征善战、才能出众的将才。种种原因,让李渊对李世民采取了敲打点醒,教化为主的策略。
然而,李建成太子党和李世民秦王党矛盾已经白热化,到了不可控的地步。李世民先发制人,铤而走险发动玄武门之变,首鼠两端的李渊最终吞下苦果。
玄武门之变 小百科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唐朝建立。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常驻宫内处理事务,为文官集团代表。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集团带兵出征,功劳也最大。
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
经过长期的斗争,李世民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最终李世民设计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据传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
- 诸葛亮不遇刘备会隐居一生吗
- 作者:长空星照 来源:新浪博客三国时期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多文臣武将都在很年轻时就能出人头地。又因为诸侯都想成就自己的“大业
-
- 齐桓公庭寮求贤
- 齐桓公一心想称霸于诸侯,他懂得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道理,积极地招贤纳士。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
-
- 晋文侯为什么勤王,文侯勤王的历史意义
- 公元前785年,晋国第九位国君晋穆侯去世。按照周礼“嫡长子继位”的规定,应该由穆候长子姬仇继位。但是,手握军事权力的穆候之弟(不知
-
- 介之推是否真的有必要割股侍主?
- 《东周列国志》中描述了一段情景,重耳途径卫国,卫国国君不以礼待之,以至于重耳没有饭吃,“是日,公子君臣尚未早餐,忍饥而行,看看过午,虽有
-
- 商均作为帝王之子,为何不能成为帝王?
- 应该继承帝位的商均却最终没有成为帝王,司马迁的《史记》中说商均是不肖之子(即不如其父贤能),因此,舜帝选择了禹继承帝位。这是太史
-
- 雍正为什么违制建陵墓?
- 雍正为什么违制建陵墓?是风水不好?还是黄泉之下无颜见父皇?雍正命身后不追随父皇,而在几百里之外另找“万年吉地”。数千名哑巴被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