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法律辞典

编造、故意传播恐怖信息罪

书籍:法律辞典 作者:法律出版社 朝代:2003-1-1 专题:书籍

中国刑法罪名。指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本罪系2001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第8条增补的犯罪。按照该修正案的规定,本条作为“刑法第291条后增加的一条,即第291条之一”。本罪的构成特征如下:(1)所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国家对信息发布和传播的管理秩序及社会公共安宁。(2)在犯罪客观方面,本罪行为人务必实施了下述行为之一:①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②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所谓“编造”,既可以是虚构事实、无中生有地编造,也可以是歪曲事实真相的编造;既可以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编造,也可以是面向全社会的编造。所谓“爆炸威胁”,是指以已经在某特定场所或装置或自己或他人人身置放了爆炸性物质的方法,来胁迫、恐吓社会或他人。所谓“生化威胁”,是指以已经或行将释放毒性化学品、生物剂、毒素或其他生化毒物的方法来胁迫、恐吓社会或他人。所谓“放射威胁”,是指以已经或行将释放特定放射性物质的方法来胁迫、恐吓社会或他人。所谓“明知”,是指传播前已经认识到该恐怖信息的来源不可靠或内容虚假。所谓“传播”,既可以私下个对个地传播,也可以当众公开传播;既可以口头传播、文字传播,也可以通过影像视听资料传播。此外,对传播地点,刑法上没有特定限制,只要在后果上符合刑法本条的法定要求即可。在犯罪既遂规定上,本罪是结果犯,行为人仅有此类“编造”或明知虚假而“传播”虚假的恐怖信息行为还不够,还需导致“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后果,方才构成本罪既遂。如其行为人在编造或传播此类虚假恐怖信息后,乘机敲诈勒索者,因其“编造”或“传播”行为与“敲诈”行为之间有手段行为与目的行为的牵连关系,可按牵连犯的原则,从一重处断。(3)本罪的主观罪过形式是故意犯罪,一般表现为直接故意犯罪。为从严打击此类犯罪,刑法上没有对本罪设定特定的目的要求。实践中,本罪行为人往往具有不同的“编造”动机,如有的是为了以此作为向政府“谈判”的筹码;有的是为了报复社会;还有的为了敲诈勒索。无论其动机如何,都不影响本罪的成立,不同的动机只能在量刑时作为参考。如因误会事实真相而在客观上夸大甚而歪曲了事实真相,因而过失地“编造”了此类虚假恐怖信息者,不构成本罪。如其为国家工作人员,并因此而导致国家财产或公民人身重大损伤者,可按相关渎职犯罪处理。(4)本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任何到达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立本罪主体。中国《刑法修正案》(三)第8条规定,犯本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曾子杀人是真的吗?曾子为何曾经被传杀人?
曾子杀人是真的吗?曾子为何曾经被传杀人?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儒家的一位代表人物,鲁国也有一个人叫做曾参,也就是重名了,有一天这个人在外面杀了人,被人传到曾子的家乡,所有人
孔子为什么选曾子接班 曾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为什么选曾子接班 曾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
对董卓的评价
对董卓的评价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后汉书评曰:“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
秦始皇何时对王翦起了疑心
秦始皇何时对王翦起了疑心
灭楚之战中,几十万大军在楚地按兵不动,这不免令人起疑。因为,万里进军,求的是速战速决,要是耗在那里,再好的时机也会耽误的。可是,秦始皇
秦始皇真的放心把“兵权”交给王翦吗
秦始皇真的放心把“兵权”交给王翦吗
楚国曾是战国七雄中的泱泱大国,幅员辽阔,兵精粮足。多年来一直是秦国的劲敌。那么为什么被秦皇一举消灭了呢?表面原因是楚国有个昏君
科学家詹天佑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的
科学家詹天佑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的
詹天佑是中国铁路史上杰出的铁路工程专家。他作为总工程师,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詹天佑画像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