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法律辞典

犯罪意图

书籍:法律辞典 作者:法律出版社 朝代:2003-1-1 专题:书籍

又称“犯意”。行为人实施危害社会行为时应受谴责的心理。英美法系刑法中的犯罪要件之一。拉丁术语。基本含义相当于其他国家的犯罪主观要件,但具体内容有一些差异。早期英国刑法中没有犯意要件。直至13世纪,英国学者受教会法庭审理案件“应受谴责”的思想影响,才摒弃传统的客观主义,采纳了罗法中“内心过错”、“没有犯罪心理的行为不构成犯罪”的原则,从而确立了英国刑法中的一项主客观兼备的刑事责任原则:“没有犯罪意图的行为,不能构成犯罪”。犯罪意图这个要件要求,行为人的行为是自愿的、有意的,对危害结果有认识并希望或放任其发生。犯罪意图究竟包括哪些主观心理状态,在英美刑法中存有争议,比较一致的见解是故意、明知和轻率。疏忽是否包括在其中则有分歧。英国《刑法典草案》放弃了犯意这个拉丁语,改用英文“过错”一词代替,包括“明知”、“故意”、“轻率”三种心理状态,未规定“疏忽”。英国的犯罪心理理论对美国刑法影响很大。以《模范刑法典》为代表的美国当代刑法,根据古典心理学和意志自由论的理论,认为人的心理要素“知”和“意”的不同结合形成4种犯罪心理模式:(1)蓄意——自觉希望实现某种特定行为或者自觉希望发生某种特定结果;(2)明知——认识到行为的性质并自觉实施该行为;(3)轻率——已经认识到并且自觉地漠视法律禁止的结果可能发生的危险,虽然主观上对此结果持否定态度,但仍冒险地实施产生此结果的行为。(4)疏忽——应当认识却没有认识到产生法律禁止结果的危险。其中,蓄意和明知,由于相当(并非全等)于有些国家刑法中的希望故意和放任故意,因而也可以称作“蓄意故意”和“明知故意”;轻率和疏忽,由于相当于(但并不等于)有些国家刑法中的有认识过失和无认识过失,因而也可以称为“轻率过失”和“疏忽过失”。至19世纪,民事侵权法的严格责任开始引入到英国刑法中来,旨在绝对禁止某些行为。例如,禁止出售腐败变质食品、禁止无医生处方时售药等。严格责任犯罪大部分属于制定法犯罪,且涉及工商管理活动者居多,普通法犯罪很少。美国《模范刑法典》把严格责任主要适用于轻于轻罪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有关公共安全的食品、药品、烟酒、毒品、交通及环保领域内的违法犯罪,而不涉及传统的犯罪形态,法律以“严格责任”表明社会的谴责,起诉和审判都不必证明犯罪人有无犯罪心理。英美刑法对无犯罪意图的行为采取“严格责任”原则的理由是,为了维护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惩罚具有“高度危害”的行为,以避免举证难而放纵某些犯罪。理论上,赞成与反对“严格责任”的争论一直存在。目前,多数学者持赞成说,认为这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公共安全和利益、提高有关人员的责任感和注意力、实现社会生活和社会管理的正常秩序所必要的。

上一篇:犯罪学 下一篇:犯罪因果关系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董卓罪恶滔天,干了哪些坏事?
董卓罪恶滔天,干了哪些坏事?
《后汉书》称董卓罪恶滔天,百年不遇。违逆天地人伦,人神不安,弄得天下崩溃鼎沸,京城化为尘埃。并悲叹:“呜呼,人之生也难”,“天地之不仁
华元人物生平简介
华元人物生平简介
华元,宋戴公五世孙,华督曾孙,华生御事之子,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宋昭公九年(鲁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由于宋昭公暴虐无道,因此宋国人都不
狐堰论法,与晋文公抬杠
狐堰论法,与晋文公抬杠
晋文公问狐堰说:“我把丰富的食物,普遍赐给朝中的人,一杯酒、一盘肉都集中起来宴请宫中的人,壶中的酒不薄,新鲜的肉不存放起来。杀一头
王翦攻楚 先讨封赏
王翦攻楚 先讨封赏
王翦,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军事家。他任将军时,正是秦始皇征伐六国,统一天下之时。王翦南征北战,功勋显赫,是一位既报国又谋身的谋略家。王
黄石公是什么人呢?为什么要给张良一本书?
黄石公是什么人呢?为什么要给张良一本书?
黄石公(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秦汉时隐士,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
张仪是怎么戏弄楚王的?
张仪是怎么戏弄楚王的?
张仪为什么要戏弄楚王呢?又是怎么戏弄的呢?且让我们细细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