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大马士革》
一译《到大马士革去》、《通向大马士革之路》。表现主义先驱作家、瑞典大剧作家约翰·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在1897-1904年间写的一部剧作。这是欧洲最早的一部表现主义戏剧。这部剧作共分三部,第一、二部作于1897年,第三部作于1901-1904年间。
圣经《新约·圣徒行传》叙仇恨耶稣的沙尔在前往大马士革的途中,看到他敬畏的幻景,于是转变为耶稣的信徒保尔。斯特林堡据此典,铺衍成篇。剧本写一“陌生人”,经历人生的种种痛苦,终皈依天主教的故事。
剧本显示了鲜明的表现主义特性。它以独白的形式描述人与命运、与异性、与社会、与自我的搏斗;用一系列梦景、幻景表现主人公精神的幻觉和他的精神的演化的进程(如第一部疯人院一景其实是主人公充满焦虑和罪孽感又发烧时的幻景);人物无姓无名,只以“陌生人”、“女人”、“乞丐”、“母亲”、“忏悔师”等称呼他们,且又完全是类型化的;有时人物互相混同,如“乞丐”和“陌生人”前额都有疤痕,“乞丐”与“忏悔师”不过是服饰不同的同一人物等;剧中的人物不过是主角被压抑时思想和感情外化的表现形式。
此前斯特林堡的戏剧受左拉的影响,一般是自然主义的,如《父亲》(1887)和《朱丽安小姐》(1888)等。《去大马士革》三部曲是作家从自然主义已转向表现主义的明显的标志。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
- 妇女祭祀床公、床母
- 我国汉族有床神信仰,床神有床公、床母之分。也许是由于妇女在生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民间在床神信仰中,多以“床婆”、“床母”相称,而“
-
- 秦穆公是如何打败晋襄公的?
- 秦穆公对中原霸主已经彻底失望,但他必须让晋国人知道厉害,必须敌人面前为自己扬威。就在晋国君臣沉溺于一片锣鼓喧天之时,秦穆公行动
-
- 王莽改制
- 王莽改制是西汉末及新朝时由王莽推行的托古改制。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是为始建国元年(9年
-
- 子婴推动了秦朝的灭亡吗?
-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赵高、胡亥和李斯合谋发动沙丘之变,由此胡亥登上了天子宝座,并矫诏赐死皇长子扶苏,随后打算对名将
-
- 华元劝晋国、楚国休战
- 晋国、楚国两大国之间连年征战,各自损失极为惨重。宋卿华元得知晋、楚两国有谋求媾和之意,就主动出来斡旋,促成晋、楚结盟。华元不但
-
-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 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中,被提及最多的是 “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举,后世的寒食节、清明节,许多地方都认为源于介之推。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