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言舍夫
【介绍】:
18世纪末,俄国启蒙思想家、贵族革命家。生于萨拉托夫省库兹涅茨县的一个贵族家庭。7岁在莫斯科舅父家寄读,1762-1765年在彼得堡贵族子弟军校读书。1766——1771年被派往德国莱比锡大学学法律。留学期间,研读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特别是卢梭“主权在民”的思想,认真思考俄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771年回国,先后在枢密院、军事法庭、贸易部供职。1763年满腔热情地写出俄国第一首革命长诗《自由颂》,揭露和批判农奴制的暴戾与黑暗,指出必须用暴力去消灭它。1790年出版《从彼得堡到莫科斯旅行记》一书,深刻反映了18世纪俄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种种尖锐矛盾,指出:沙皇是俄国最大的罪犯和凶手,他的双手和衣服都沾满了鲜血。大声疾呼消灭农奴制,为即将到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这本书极大地震动了沙皇反动政府。叶卡特琳娜二世在许多地方都批上“大逆不道”,说拉吉舍夫是“比普加乔夫更坏的叛乱者”。1790年6月下令逮捕,并亲自参加审讯,判处死刑。后改判为10年徒刑,流放到西伯利亚伊里姆斯克小城。这期间,他完成最主要的哲学著作《论人,人的死和不死》,使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前进了一大步。1796年获赦,在警察的监视下,住在莫斯科附近的涅姆左夫庄园。1801年回京,继续撰文评击农奴制度·在《我那个地方的记述》一文中,指出农奴制是造成俄国贫困、落后和一切不平等现象的根源,力图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入论证消灭农奴制的必要性。他还参加沙皇政府法制委员会的工作,希望通过法制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因提出言论自由,法律应永远保护弱者和被冤枉的人,农民举行联合起义是正当的等主张,又遭到政治迫害。1802年9月服毒自杀。临终前说:“后代将为我复仇!”拉吉舍夫是俄国最早的民主主义者,他勇敢地用自己的死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发出最后的抗议。他反对农奴制的思想与活动,为后来的革命者所继承和发展。列宁认为他是俄国人民引以为骄傲的进步活动家之一。
-
-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 尽管有人把袁氏家族的渊源追得很远,但正史不载,野史不信,笔者只是按照《后汉书》的记载追到袁绍的七世祖袁良那里。
-
- 秦穆公如何善用人才,对待自己的大臣
- (一)主动承担战败责任,善待谏争的大臣和战败将领,痛悼阵亡将士秦穆公33年春,他发动殽之战。百里奚、蹇叔见劝谏无效,于出师之日“哭之。
-
- 秦始皇真的放心把“兵权”交给王翦吗
- 楚国曾是战国七雄中的泱泱大国,幅员辽阔,兵精粮足。多年来一直是秦国的劲敌。那么为什么被秦皇一举消灭了呢?表面原因是楚国有个昏君
-
- 晋襄公重用赵盾,竟人事决策上的最大败笔!
- 晋襄公重组三军时,是以狐射姑为中军帅的,赵盾只担任中军佐,即副司令。可是,老资格的重臣阳处父的一番说辞,“赵盾贤于贾季”,让耳根子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