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髡刁难孟子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9-15 11:09:04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刁钻问题难亚圣
淳于髡是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淳于髡喜欢和别人辩论。为此,儒家的亚圣孟子都受到过他的“刁难”。据说,至今临淄都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孟子遇见淳于髡,吓不死也发昏。 一次,孟子游历齐国,淳于髡知道后,便去拜访这位名人:“请问先生,男女之间授受不亲,是礼制所规定的吧?”
孟子是个老实人,便规规矩矩地回答:“淳于先生,你说的男女授受不亲当然是礼制规定的。”
淳于髡说:“假如你老婆掉水里了,兄弟我是救她还是不救呢?”
孟子很生气,心想这个淳于髡简直是胡说八道:“嫂嫂溺水了不去救,简直就是狼心狗肺!”可能孟子意识到自己说的话大失体统,慌忙补充道:“男女授受不亲,的确是礼。但救嫂子,是权宜之计啊。”
淳于髡和孟子
淳于髡讥讽孟子:“那现在天下黎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你为什么不伸出友爱之手呢?”
孟子说:“救天下黎民要授之以道。我老婆掉水里,可以拉一把。难道天下人还得挨个去拉吗?”
淳于髡明白人家孟子是圣人,他的作用是教化,而不是凡事都亲自去做。
就事论事责圣贤
孟子要离开齐国时,淳于髡问他,你身处三卿的高位,却下不能救济老百姓,上不能辅佐君王,所谓的“仁者”就这样跑了,对得起你的工资吗?
孟子将伯夷、伊尹和柳下惠扯了出来说道,我是臣子,不以贤事不肖,伯夷就是这样干的。周旋于汤、桀之间五次,那是伊尹。不厌恶污君,不推辞做小官,那是柳下惠。他们三个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仁”。君子只要心中“仁”就行了,又何必事事一致呢?
淳于髡很不屑,继续责问,鲁缪公的时候,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但鲁国不断失地。这样看来,所谓贤者对国家有什么用?
孟子说,虞不用百里奚而被灭亡,但到了秦缪公那里却成就了霸业。不用贤人就会灭亡,有了贤人却不会任用,他怎会不被削弱呢?
淳于髡随即否定了孟子自己标榜贤者的话:有本事的人必然展现出来,做事情不见功效的人,我还没看到过呢。所以根本没有贤者,如果有,我肯定认识他。
孟子说起孔子在鲁国做司寇的故事,孟子也知道那时孔子不被重用,在祭祀的时候,鲁君失礼,祭祀用的肉迟迟不上,于是孔子也故意无礼而去。孟子说,不知道的人以为孔子是为了几块熟肉闹情绪,其实孔子是被别人无礼对待。所以孔子愿意以微罪辞行,而不是苟且留下。
孟子似乎是说自己像孔子一样被无礼对待,因此离开齐国,但圣贤的行为,滑稽如淳于髡者又怎会明白呢?
-
- 秦穆公:羊皮换贤
- 秦穆公(?─前621),名任好,春秋时期秦国国君。自幼便胸怀大志,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任人唯贤,使国势逐渐强大起来
-
- 妺喜人物简介 揭秘妺喜是怎么死的!
- 相传夏桀攻打过岷山,得到了两位名为琬和琰的美女。这两个女人不仅长得妩媚,还很会跳舞,桀陷入了对她们的迷恋,还把她们的名字刻在了华
-
- 董卓的盗窃之道
- 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势,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大以刳肝斫趾之性,则群生不足以厌其快,然犹折意搢坤,迟疑凌夺,尚有盗窃之道焉,及
-
- 九天玄女与福州线面的传说
- 宋朝诗人黄庭坚的《过土山寨》诗云:“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诗中“银丝”说的就是线面
-
- 晋襄公为什么要打击秦人
- 晋献公时灭掉虢国,据有崤函之地,卡住秦国东进的通道,使秦国不能出关到中原称雄。挺进中原,是秦人的长期打算。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
-
- 殽之战,晋襄公应该负什么责任
- 晋国与秦国是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秦晋之好,既是其互为婚姻的写照,也是双方战略结盟的象征,成为盟国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