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故事

佛教经法名词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2-08 23:04:59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佛陀耶 简称佛陀或佛,义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佛陀是三觉具足的大圣人。

菩提萨锤 简称菩萨。义为觉有情,即大觉的众生。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圣人。

缘觉 是修了十二因缘而觉悟人生真理的。

声闻 是听佛说四谛法的音声而悟道的。

阿罗汉 是梵语,华译为无生,破恶,应供三义。

菩提 义为觉为道,即觉道所证的智慧。

菩提心 即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叫做菩提心。

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一切智智 佛的智慧称为一切智智。因佛能遍知世间和出世间超智慧。

一切有情 一切众生(有情是有生命的动物)。

一阐提 无善根,不信佛法的人。

二执 我执(又名人我执),法执(又名法我执)。

二空 我空(悟五蕴无我的真理),法空(悟诸法缘生性空的真理)。

二障 烦恼障(障碍涅舟),所知障(障碍真知之智)。

二乘 声闻乘,缘觉乘。

三乘 菩萨乘、声闻乘、缘觉乘。

五乘 人、天、声闻、缘觉、菩萨。

三毒 贪真痴,能毒害身命与慧命,叫做三毒。

三学 戒学、定学、慧学(又叫做三无漏学)。

三身 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应化身。

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

三障 烦恼障,业障,报障。

三慧 闻慧,思慧,修慧。

三藏 经藏(修多罗),律藏(毗奈耶),论藏(阿毗达磨)。

三恶道 地狱,饿鬼,畜生。

三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名三宝。

大乘 是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

小乘 是声闻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

三业 身业,口业,意业。

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小乘的三法印。(再加大乘诸法实相为四法印)。

四大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四谛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四等 即四无量心。(一)慈无量心,(二)悲无量心,(三)喜无量心,(四)舍无量心。

四恩 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宗教)。

菩萨四摄法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四德 常,乐,我,净。

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恩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四念处 (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

四姓阶级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四种阿念经 长阿念,中阿念,增一阿念,杂阿念。

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五欲 财,色,名,食,睡。

色,声,香,味,触。

五蕴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五大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

五明 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

五眼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五盖 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悼悔盖,疑法盖。

五浊 劫浊景,见浊,烦恼浊,从生浊,命浊。

五不正见 (一)身见(萨迦耶见),(二)边见(执常断之见),(三)邪见(谤因果,坏善事),(四)见取见(非果汁果),(五)戒禁取见(非因计因)。

六根本烦恼 贪,嗔,痴,慢,疑,不正见。

十惑 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亦名十使。

六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六尘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六衰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能衰耗人之真性。

六道 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十法界 佛陀,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

六波罗蜜 即六度的异名,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六和 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

六相 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

六时 昼三时(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初夜,中夜,后夜。)

六道四生 六道中有胎、卵、湿、化的四类众生。

六难 (一)遇佛世难,(二)闻正法难,(三)生善心理,(四)生中国难,(五)得人身难,(六)具诸根难。

西方三圣 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 译意是无量光、无量寿,故亦称无量寿佛。

僧伽 义为“和合众”,指出家僧人六和共住。

达磨 义为“法”,指佛法之法,即经典。

涅槃 作圆寂解,亦作寂灭或不生不灭之义。

无为法 是圣智所证的真理,没有因缘的造作。即断了烦恼,证得清净自在的理法(又名无漏法)。

有为法 是因缘造作的世间法,有烦恼,不能清净。

无学 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称为无学(修习戒定慧,进趣圆满,止息修习,名为无学)。

无学果 是阿罗汉的果位(又名无生)。

佛陀有十大弟子 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旄延论议第一,罗喉罗密行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

发菩提心 佛经上说过,发菩提心的要件,第一是深心,广修无量善法。第二是悲心,广度无量众生。第三是直心,正念真如。华严经云:“菩提妙法树,生于直心地。”因心直则真,心真则志愿坚固,信仰便始终不转移,而能勇猛精进地去做自利、利他的工作。

上一篇:与民间诸神相关的民俗节日 下一篇:佛教常识 声明:佛教经法名词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古代赌博赛马和走狗简介:“寄奴百万成孤注,拼付骅骝一蹶输”
古代赌博赛马和走狗简介:“寄奴百万成孤注,拼付骅骝一蹶输”
赛马是古今中外各民族都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育竞技活动。然而从古代起,这种激烈的竞技活动便染上了赌博的色彩。战国时孙膑赛马的故事
对董卓的评价
对董卓的评价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后汉书评曰:“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
孟子为什么“出尔反尔”?
孟子为什么“出尔反尔”?
身为亚圣的孟子为什么”出尔反尔”呢?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战国时代,有七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家,叫做“战国七雄”。但是您可不要认
秦庄襄王,千古第一大帝嬴政的生父
秦庄襄王,千古第一大帝嬴政的生父
秦孝文王是个悲情君王,等了几十年终于轮到自己当皇帝,却在位仅仅三天,就寂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此之前,先王昭襄王,带领着秦国在一统
大禹与禹余粮的故事
大禹与禹余粮的故事
有一次大禹治水来到剡,见剡溪浊浪滔天,奔流中被一座大山迎面挡住,水位猛涨,洪水四溢,使剡溪两岸遭灾。大禹登上山顶察看地形后,决定劈开
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
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名作。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为人刚愎自用,独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