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百科全书

种植业

四川农业的主体是种植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盆地丘陵、盆周山区,以及川西南山地和川西高原的一部分。由于地区间差异明显,全省大体分为三种主产区:成都平原和盆地丘陵主产区为稻、麦,盆周山区主产玉米、薯类,川西南山地和川西高原主产杂粮。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其他作物。1949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57.53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面积943.4万公顷,经济作物面积56.13万公顷,其他作物58万公顷,分别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9.2%,5.3%,5.5%。经过40多年的调整,农作物构成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到1995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84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993万公顷,经济作物143万公顷,其他作物(包括蔬菜、青饲料、绿肥、瓜类)148万公顷,分别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7.3%、11.1%、11.6%。目前,全省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趋势发展。

粮食作物包括谷类作物、薯类作物(红苕、铃薯)、豆类作物等。提高粮食产量过去主要靠扩大耕地面积,进入80年代后靠主攻单产提高总产。四川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薯类四大作物为主体。1995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93万公顷,其中水稻300.3万公顷,小麦233.2万公顷,玉米171.6万公顷,薯类199.5万公顷,四大作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91%,占粮食总产量的95.7%。同时,四大作物单产水平也不错,1995年全省粮食每公顷播种面积产量4288千克,其中水稻7345千克,小麦3597千克,玉米3876千克,薯类3396千克。除四大作物外,四川豌豆、胡豆、大豆、绿豆、燕麦、荞麦等各种杂粮均有生产,种植面积和产量多少不一,以豌豆、胡豆较多。

四川经济作物、经济林木多,有的已集中大批量生产,有的零星分散开发,但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四川大宗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籽、甘蔗、烟叶、麻类、蚕桑、茶叶、水果、蔬菜等。棉花由于光照、秋雨等原因,过去产量波动较大,80年代集中调整在川中丘陵区20个县种植,面积缩小,单产提高。1957年棉花种植33.5万公顷,产量7万吨,每公顷产210千克;1980年25.2万公顷,产量9.5万吨,每公顷产375千克;1992年16.2公顷,产量15.1万吨,每公顷产934千克;1995年14.1万公顷,产量11.2万吨,每公顷产797千克。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提高价格、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等原因,油菜籽生产发展很快,播种面积和产量1949年22.9万公顷、30.99吨,1978年37.1万公顷、44.2万吨,1985年84万公顷、112.8万吨,1991年90.1万公顷、146.5万吨(最高年),1995年85.2万公顷、139.1万吨,总产量居全国各省市之冠,每年除省内消费外,还调拨出省菜籽油10万吨以上。1995年全省油料播种面积104.9万公顷,总产量170.2万吨。

甘蔗面积变化不大,40多年来一直在3万公顷~5万公顷之间,产量也在125万吨~264万吨间波动。1952年种植面积3.4万公顷,产量125.9万吨,1985年5.5万公顷、264万吨(最高年),以后面积、产量逐步下降,1995年3.6万公顷、179.5万吨,主要受单产低、价格低的影响。

烟叶发展很快,区域扩大,面积增大,产量成倍增长。1952年5.3万公顷、4.9万吨,1990年15万公顷、20.7万吨,1995年11.83公顷、15.6万吨。

蚕茧发展也很快。1949年仅0.98万吨,1978年5.2万吨,以后快速发展,到1994年栽桑面积10万公顷以上,产茧21.4万吨,比1978年增长3倍多。1995年20.3万吨,略有下降。

茶叶1978年以前发展缓慢,产量稳定在2万吨左右,以后发展较快,1985年~1994年一直稳定在5万吨~6万吨左右。1995年6.1万吨。

四川水果主要有柑橘、梨子、苹果、柚子和小水果。1950年~1978年发展很慢,从1949年的4.5万吨增加到25.7万吨,以后发展加快,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1980年产量43.2万吨,1987年104.7万吨。1995年达215.3万吨,其中柑橘140.78万吨,梨20.1万吨,苹果12.6万吨,其他41.9万吨。

为推进种植业不断发展,四川一直狠抓农业技术推广。四川省1950年开始办国营农场,进行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到1952年全省兴办国营农场150多个。1955年大部分地县成立农业技术指导站,有的棉花、蚕茧生产县还设专业技术指导站,多数县辖区建立农业技术指导站,初步形成地、县、区三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1979年,四川省在绵竹县建立第一个融推广、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后经过逐步建立完善,农业县(市、区)都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进入80年代,四川大搞科技兴农,实行农科教统筹,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农业技术推广发展迅速。其显著特点是:由单项技术向综合技术推广发展,由单纯农业部门推广转向农、科、教三结合推广,由少数高产样板试验示范向大面积高产高效发展。1994年,全省基本形成以县为中心、乡为纽带、村为基础、专群结合、上下贯通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省、地、县、乡四级已有各类专业技术管理推广机构8800多个,技术人员4.7万多人,还有专、兼职的村农技员5万多人,科技示范户100多万户。80年代以来,广大农技人员推广杂交良种、规范栽培、旱地改制、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水稻旱育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七大实用配套技术,对增产增收卓有成效。以丰收计划为头,先进实用技术为内容,开展“百、千、万”科技承包活动成效显著,1995年全省各级科技承包指导、示范面积5884万亩。

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四川一直很重视良种选育和推广。50年代开始建立良种繁育推广网;70年代逐步形成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着手推行种子生产专业化、品种布局区域化;80年代向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发展,制定实施《四川种子管理条例》。60年代开始建立种子推广经营机构,到1994年全省已有农业原种场、良种场167处,果树园艺场47处,种蜂场1处。1981年~1994年,全省选育、审定通过新品种350多个,其中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棉花、油菜六大作物占192个,累计推广面积10.45亿亩,增产粮食150多亿千克;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实现2次~3次品种换代,棉花3次~4次更换,依靠良种增产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35%。

四川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水稻有冈优22、汕优22、汕优63、汕优多系1号、K优5,玉米有成单11、成单13、成单14、川单9、鲁单203、雅玉2、稻单13,小麦有川麦22、绵阳15、绵阳19、绵阳25、绵阳26、绵农3、川育12,红苕有南薯88、徐薯18、川薯27、川薯1774,油菜有中油821、川油11、蓉油3、中双821,棉花有川棉56、川棉109、川北2、川杂4,洋芋有川芋56。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红梅妆的典故] 上官婉儿红梅妆
[红梅妆的典故] 上官婉儿红梅妆
红梅妆是什么?红梅妆,是古代女子的一种装饰,以胭脂在前额点红。上官婉儿红梅妆段成式在《酉阳杂俎》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今妇人面饰
秦王“子婴”为始皇弟成蟜子说——补《史记》秦王婴列传
秦王“子婴”为始皇弟成蟜子说——补《史记》秦王婴列传
“子婴”是末代秦王,关于他的出自,由于史书的失载,文献的歧异,至今没有可信的结论。本文参考历来学者的不同意见,重新检讨史料,考订“子
晋文公在曹受辱,被人偷看身材
晋文公在曹受辱,被人偷看身材
重耳一行离开了齐国,又开始了他们的列国之旅。他们第一个到的国家,是楚国的新小弟曹国(现山东省定陶县西北)。曹国是个典型的小国,夹存
李牧之死
李牧之死
吕不韦离开秦国后,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任命他做赵国的守相。这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司空马对赵王说:“文信侯在秦国任丛相,
淳于髡借机讽谏齐威王
淳于髡借机讽谏齐威王
齐威王八年(前371),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
秦孝文王,秦国最悲催的君主
秦孝文王,秦国最悲催的君主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 ),嬴姓,赵氏,名柱 (一作式 ),亦称安国君,秦昭襄王次子,战国时期秦国君主,正式在位仅3天。公元前250年,秦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