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数量及其演变概况
人口的历史发展 安徽人口活动历史久远。据考古证明,早在4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即已在江淮大地上生活、繁衍。商周时期,更是部落方国林立,先后有南巢、钟离、皖国、六国等等。随着几千年来统治者的不断更替,改朝换代,经济发展的盛衰,安徽境内的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几起几伏。据史料记载,从奴隶社会后期到封建社会前期,是现属安徽人口发展史上第一个兴旺时期。西汉时即已成为当时全国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之一。
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的数百年间,由于诸雄拥兵割据,彼此争战不息,而皖境地区又是群雄争夺的主战场,人口损失惨重。皖东北各县人口一度几近灭绝。这一时期全省人口始终在50万左右徘徊,人口发展处于低谷。
隋、唐两朝,经济繁荣,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的开通,淮北地区亦成为沟通我国南北交通的要道,有力地刺激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再度兴旺。到唐开元二十八年(740),现属安徽境内共有52万多户,近320万人口。
从唐朝“安史之乱”时起,直至金时,刀兵四起,内战外患,较长时期的割据分裂,致使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尤其是金兵与南宋军队在江淮地区长期对峙,争战激烈,以至“良田沃土,悉为茂草”,形成“盗贼、官兵以致居民,更互相食”的惨景,现属安徽境内人口发展又处于低潮中。
明及清朝前期,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很快,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有较大提高,商业繁荣,沿江城镇兴起,加之明朝视凤阳、宁国、广德、太平诸郡为“兴王之地”,采取免赋减租等优惠政策,促进了该地区的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人丁兴旺。明万历六年(1578),现属安徽境内已有432万多人。到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政府对百姓采取了“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推丁入亩”(地丁合一)等一系列开明政策,农民承担的赋税等压力有所减弱,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经济发展较快,极大地促进了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到清咸丰二年(1852),全省人口发展到3765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颠峰。
随后,在清廷对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军的残酷镇压中,安徽又成为战争重地,杀戮、焚掠以及大兵之后的大疫,死难景象惨不忍睹。40年间,人口净减少1700余万。自此,全省人口一直徘徊在2000万左右。
民国时期,战争不断,经济萧条,民众难以生存,人口发展的总趋势是低速的、补偿性的。到1949年,人口方达2787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口发展较快,到1992年底,已达到5817万。虽然在1959年至1961年间,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使人口有所减少,但经济恢复以后,随着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医疗、保健等卫生条件的迅速改善,使人口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结构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人口发展的基本特征 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传统等诸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安徽人口发展的基本特征:
基数大,密度高 从历史上看,安徽除了一些特殊时期以外,与其他省份同时期相比,始终是人口较多的省份。至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止,安徽总人口处于全国第八位。安徽的人口密度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口密度增长较快。1949年为201人/平方公里,到1992年,已达419人/平方公里,增长了一倍多,是同期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人口分布、密度差异较为显著 由于地域的差异,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安徽人口的分布及密度基本上保持着平原、圩区人口稠密,皖西、皖南山区人口稀疏的格局。1949年以后全省人口有很大发展,但人口分布的这一格局始终没变。人口的分布及密度从多到少,大体上按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沿江圩区、皖南山区、皖西山区的顺序排列。
文盲率高 1949年前,安徽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极低,文盲占90%以上,学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10%。1949年后,安徽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有文化人口为3404万,占全省总人口的60.59%,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8.2%,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比重由第三次人口普查的31.80%,下降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24.43%,但仍大大高于全国15.88%的平均水平。受过初中及初中以上教育的人只占总人口的25.89%,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低7个百分点。特别是在文盲、半文盲人口中,还有一部分是青少年文盲,因而扫盲任务仍较艰巨。
人口年龄类型由年轻型进入成年型 1949年前,由于生活贫困,人民的健康水平极低,加之战争频繁,人口死亡率极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仅有35岁左右,因而人口的年龄结构较轻。1949年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保健条件的改善,老年人口的比重逐渐上升;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落实,少儿比重明显下降。年龄中位数从第三次人口普查的20.28岁上升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24.01岁,人口平均寿命增加一倍,人口年龄类型由解放初期的年轻型进入成年型。由于人口年龄类型的改变,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事劳动生产的人数在逐渐增多,消费人口相对减少,社会总负担在不断减轻。
市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安徽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工商业不发达,城镇少,农村人口比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92.3%的人口居住在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建设速度加快,市由1982年的12个增加到1990年的18个,建制镇由118个增加到468个。其中市人口692万,镇人口310万,比1982年分别增长41.7%和44.6%;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82年的14.2%上升到1990年的17.8%,但仍低于全国26.2%的平均水平。1992年撤区并乡以后,建制镇增加到805个,市镇人口进一步扩大。
-
- 王聪儿是怎么率众破清兵的?
- 民族女英雄是怎么率众破清兵的呢?且让我们细细道来。王聪儿 (1777-1798年),襄阳 (今湖北襄樊人)。因其丈夫是白莲教首领齐林 (1794
-
- 诗人韦应物:唐朝的金融危机到底有多严重
- 浪子在字典里有四种解释,没有正经工作整天吃喝玩乐的青年;流浪的人;长的帅为人豪爽,女人见了会忍不住多看两眼的男人;风流子弟,整天为了
-
- 周定王兄终弟及,楚庄王问鼎中原
- 如果司马迁的《史记》没有记错的话,大周王朝此次难得地出现了一次“兄终弟及”。按《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匡王去世之后,继承王位的
-
- 黄石公是什么人呢?为什么要给张良一本书?
- 黄石公(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秦汉时隐士,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
-
- 魏文侯招贤兴国
-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争霸中原。统一的周王朝崩溃了,天下分裂成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有秦、楚、燕、韩、赵、魏、齐七
-
- 范雎劝说秦昭王废宣太后
- 范雎做了秦国的客卿。几年以后,他与昭王的关系日益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