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百科全书

地貌

在漫长的地质变化中,安徽大地几经沉陷,数度隆起,历经沧桑。前古生代时期,大别山运动使包括皖西大别山地区在内的淮阳古陆隆起,吕梁运动形成包括皖南部分地区在内的江南古陆和皖东北张八岭隆起,其他地区均为海水浸淹;震旦纪中期的休宁运动,使汀南古陆再度隆起。早古生代时期,寒武纪全省普遍海浸;至中奥陶世末期,北部因受加里东运动影响,全部上升成陆,南部仍为海水所浸,接受海相沉积。晚古生代时期,进入泥盆纪,南部海退,上升为陆地;至石炭纪,全省复又下陷,海浸范围扩大,长江沿岸和皖东南部分地区形成下扬子凹陷;至二迭纪,淮阳古陆北侧复又隆起,成为大别山的一部分,两淮地区受海西运动影响,再度隆起成陆,下扬子凹陷仍为海水所淹。中生代时期,三迭纪早、中期,北部继续上升,遭受剥蚀,长江两岸一带海水范围进一步扩大;三迭纪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下扬子凹陷海浸结束,上升成陆。至此,安徽南北两部的陆地连成一片;侏罗纪后期发生的燕山运动,使皖境皆以断裂和褶皱变动为主,并伴随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组成黄山、九华山、大别山的花岗岩体,都是燕山运动岩浆侵入的产物。新生代时期,晚第三纪的喜拉雅运动使皖南山地和大别山地继续上升;至第四纪(距今约200万年),安徽地貌轮廓已和近代大体一致。安徽现代地貌格局就是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发育而成的。

地貌基本特点

类型多样,以平原为主 安徽省地貌类型比较齐全,既有高耸逶迤的山地,又有起伏和缓的丘陵、台地,更有广袤无垠的平原。全省土地面积中,山地占15.3%,丘陵占14.1%,台地占13.1%,平原占49.9%,其余7.6%为水面。皖南黄山主峰莲花峰海拔1873米,皖西大别山主峰白马尖海拔1774米,称雄华东。安徽省这种以平原为主、多种地貌类型兼备的地貌结构,为以农耕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山地即海拔500米以上,地面坡度大于6—10度的起伏地。海拔大于1000米的山地称之为中山;海拔小于1000米的山地称之为低山。安徽山地主要分布于皖西和皖南,总面积2.13万平方公里。皖西山地与豫东、鄂东山地相连,合称大别山地。皖南山地与浙西、赣北山地相接,均为江南丘陵山地的一部分。安徽山地中,低山占75.2%,大部分山地海拔500—800米。与中国西部山地相比,山势不算太高,开发利用比较方便。山地森林覆盖率比较高,是安徽省主要林区和多种珍稀动植物、名贵药材主产地。

丘陵是海拔500米以下、地面相对高程大于30米、地面坡度小于6—10度的起伏地。海拔大于200米的丘陵称之为高丘;海拔低于200米的丘陵称之为低丘。安徽丘陵主要分布于皖西、皖南山地的外围,皖东、沿江和淮北东北部等地区,总面积1.96万平方公里。安徽丘陵中,以高丘为主,占70.3%。高丘主要分布在山地附近和丘陵群集之处,如皖西、皖南山地外围;江淮丘陵台地的主体部分;低丘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和台地平原的过渡地带,或散布于平原之中,如江淮丘陵台地南北边缘的丘陵、淮北平原和沿江平原中的孤丘。丘陵基岩多数松软,易于侵蚀,故地面较破碎。人类对丘陵的开发历史比较长。丘陵地区是安徽省主要农林间作区和茶、桑、果等园地的主要分布区。

台地也称高阶地、岗地,海拔一般40—60米。安徽台地主要分布于江淮地区的中、东部,皖西山地的最外缘,皖东南宣(州)郎(溪)广(德)一带,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安徽既有剥蚀堆积台地,又有沉积台地。剥蚀堆积台地为地表先夷平后抬升的一种台地,主要分布于皖东丘陵、皖南丘陵山地和皖西丘陵山地的边缘,由于基岩埋藏比较浅,地表多为含碎石的薄层残积、堆积物,乃至岩岸出露地表,植被多为灌丛杂草,农耕条件比较差。沉积台地是先沉积后抬升的一种台地,主要分布于江淮地区的中部和宣(州)郎(溪)广(德)一带,土层较深厚,是安徽省除平原以外的主要农耕区。

平原是指海拔不高,地势低平,地表起伏不大,面积宽广的地区。平原是安徽省地貌的主体,广布于长江、淮河干支流两岸,总面积6.83万平方公里。沿江平原和淮北平原是安徽平原的主体。平原主要由河流和湖泊沉积作用而形成。因此,土层深厚,地表水、地下水丰富,适耕性好。加之安徽地处中纬度地区,东距海洋不远,气温适中,降水丰富或比较丰富,因而平原地区成为安徽省最主要的农耕区和城乡居民点、交通网络的集中分布区。

安徽省水面总面积1.20万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积占34.4%,水库面积占11.0%,河流沟渠占29.4%,池塘占25.2%。这些水面在航运、灌溉、养殖、生产、生活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平原与山地、丘陵、台地相间排列 安徽省同一地貌类型地域组合相对集中。皖西和皖南以丘陵山地占绝对优势,平原很少。淮北和沿江以平原为主,偶有低丘分布。江淮地区中、东部以丘陵台地为主。安徽省地貌分布格局明显具有平原与山地、丘陵、台地相问排列的特点,自北而南依次为淮北平原、皖西丘陵山地与江淮丘陵台地、沿江平原、皖南丘陵山地。在其他自然条件的配合下,安徽省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结构特点和地貌组合相对集中的分布格局,有利于形成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和生物生境条件,有利于实现农业部门结构多样化和农业地域结构专门化。

地貌单元 安徽省地貌地域分异非常明显,全省可以划分为五大地貌单元: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台地、皖西丘陵山地、沿江平原和皖南丘陵山地。

淮北平原 又称淮河中游平原,位于安徽省北部,包括淮河以北的全部地区和淮河以南沿淮湖泊、洼地,涉及阜阳、宿县、淮北、淮南、蚌埠五地市的全部和六安等地市的部分地区,总面积4.24万平方公里。淮北平原是安徽平原的主体、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主要由淮河及其支流的沉积和黄河泛滥形成,一般海拔20—40米,地势大体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按照地貌类型组合特征,淮北平原又可分为黄泛平原、河间平原、沿淮湖泊洼地平原和淮北丘陵四部分。

黄泛平原位于宿县、阜阳两地区和淮北市的北部,系黄河泛滥形成。公元前132年黄河初次南泛入淮。公元983年、1017年、1079年和1194年,“黄河四徙”。及至13世纪后,黄河全溜夺淮,直至1855年。1938年6月2日,国民党政府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堤,滔滔黄河水向东南泛滥于颍河和涡河流域达10年之久。历次黄河泛滥对原有地表进行了侵蚀和沉积。故黄泛平原上高滩地、决口扇、倾斜地、洼地交织分布,沉积物多为可溶性盐类,土壤易于盐碱化。在砀山、萧县北部,有一条长约80公里、宽1至2公里、深4至6米的黄河故道。干涸的黄河故道是安徽省梨、苹果、泡桐的重要生产基地。

河间平原位于淮河以北中南部地区,主要由淮河左岸多条大致平行的支流,如洪河、颍河、西淝河、涡河、北淝河、浍河、沱河等,沉积形成的倾斜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比降极小(1/7500—1/12000),河间地区多出现半封闭的浅碟形洼地。

沿淮湖泊洼地平原是一个以滩地、水面为主的洼地平原,为淮河干支流沉积作用形成的河漫滩低地,汛期常为洪水所淹,为淮河中游主要行蓄洪区。著名洼地有洪濛洼地。主要湖泊有唐垛湖、焦岗湖、沱湖、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园湖、女山湖等。淮河沿岸还零星分布着八公山、洞山、涂山、荆山等孤丘。

淮北丘陵位于淮北平原东北部、濉河以北,东北—西南走向,一般海拔50—100米,少数丘陵海拔较高,如萧县皇藏峪(海拔335米)、淮北相山(海拔342米)、濉溪老脊(海拔363米)等。

淮北平原是安徽省重要的小麦、大豆、烤烟、水果、棉花、煤炭产地和商品粮基地。

江淮丘陵台地 位于安徽省中部,北部连接淮北平原,南部以大白畈—施桥—岗集—黄集—烟陈一线与皖西丘陵山地和沿江平原为邻,包括六安、合肥、滁州、巢湖等地市部分地区,总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地表主要由丘陵、台地和镶嵌其间的河谷平原三种地貌类型组成。

江淮丘陵台地各部分地貌类型有一定差异。东部张八岭、凤阳山一带为皖东丘陵,海拔多在100—200米,以低丘为主,高丘主要有凤阳山(海拔340米)、皇甫山(海拔399米)、龙王尖(海拔392米)、老嘉山(海拔332米)、琅琊山(海拔317米)等。江淮丘陵台地的中部和西部主要为台地,间有丘陵分布。中部即为池河—大柏店间的江淮分水岭地区,地表主要为海拔40—80米左右的沉积台地组成。西部即大别山的山前地区,地表主要由沉积台地、剥蚀台地、谷地等组成。江淮分水岭的主要丘陵有银屏山(海拔508米)、褒禅山(海拔481米)、太湖山(海拔441米)、冶父山(海拔376米)等。江淮丘陵为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的分水岭之一,在源于江淮丘陵注入长江、淮河的各河流的沿岸,形成一些狭长的河谷平原。

江淮丘陵台地区是安徽省重要的水稻、油菜、棉花、烤烟和麻类生产基地。

皖西丘陵山地 位于安徽省江淮地区的西部,西与鄂、豫两省为邻,东北与江淮丘陵台地相接,东南以太湖—潜山—桐城一线与沿江平原接壤,包括安庆、六安等地市部分地区,总面积1.46万平方公里。安徽两大山丘群集结区之一,以山地为主,中山面积就占总面积的20%左右,地面平均海拔高度超过皖南丘陵山地。根据地貌类型结构特点,全区可分成中、北、南三部分。

中部是大别山地的主体部分,位于金寨、霍山、舒城、岳西、桐城、潜山、太湖等县的腹地地区,为一片千米以上的中山密集区,山体陡峭,峡谷深切,河溪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在霍山、岳西两县交界等处,拥有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峰多座,如白马尖(海拔1774米)、将军岩(海拔1772米)、多云尖(海拔1763米)、多枝尖(海拔1721米)等。

北部包括金寨、霍山的中北部和舒城的中北部地区,为一低山、丘陵区。由于岩性自南而北由硬到软,地貌上表现为自南而北由低山过渡到高丘、低丘,有规律地演替。由于断层、侵蚀等原因,山丘间还发育一些盆地和深谷,成为修建大型水库的良好场所。目前,皖西丘陵山地北坡已建有梅山、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龙河口等大型水库。

南部包括桐城西部和潜山、太湖、宿松北部,地貌类型以低山为主,偶有中山出现,如天柱山,主峰海拔1485米,地势变化显著,丘陵带狭窄,与北部相比,地面坡降较大,水土更易流失。

皖西丘陵山地是安徽省重要的木材、茶叶产区。

沿江平原 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两岸,北邻皖西丘陵山地和江淮丘陵台地,南以香隅—贵池—铜陵—繁昌—湾址—宣州—郎溪一线与皖南丘陵山地接壤,包括安庆、池州、铜陵、巢湖、合肥、芜湖、宣城、马鞍山、滁县等地市的部分地区,总面积2.68万平方公里,是长江中下游平原重要组成部分。沿江平原由新生代的凹陷和长江干支流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地势低平,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少量低山丘陵散布其间。长江之中有约40个江中沙洲,总面积达550平方公里。长江沿岸还有不少名矶、名山(实为丘陵),如板子矶、采石矶、小孤山、东梁山、西梁山等。沿江平原大体以铜陵为界,西窄东宽。根据地貌形态特征,沿江平原可分成沿江西部丘陵湖沼平原、巢湖盆地、沿江东部水网圩区平原三部分。

沿江西部丘陵湖沼平原位于铜陵以西长江两岸,虽以平原为主,但多湖泊、山丘,呈东北—西南走向。北部为大别山东南山前平原,主要地貌类型为岗地。中部为低山丘陵,少数峰顶海拔可达600—700米,如怀宁、桐城边境的三线尖(海拔697米)、枞阳、无为交界处的三官山(海拔675米)等。南部是以安庆为中心的沿江狭长平原,湖泊众多,主要湖泊有龙感湖、黄大湖、泊湖、武昌湖、破罡湖、菜子湖、升金湖等。

巢湖盆地由巢湖和宽窄不等的环湖平原组成,四周丘陵台地围绕,形态比较完整。环湖平原主要由两级阶地和入湖各河的河漫滩及巢湖湖滩组成。

沿江东部水网圩区平原,即铜陵以下沿江平原,系长江及其支流和众多湖泊沉积而成的海拔10米以下的低平原,地势坦荡,河网交织,湖塘棋布。主要湖泊有丹阳湖、石臼湖、固城湖、南漪湖等。

沿江平原是安徽省重要的双季稻、油菜、棉花、水产品产区,是著名的“米之乡”。

皖南丘陵山地 位于安徽省南部,北与沿江平原相连,东南与江苏、浙江交界,西南与江西为邻,包括池州、铜陵、芜湖、宣城等地市的部分地区和黄山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主要由东北—西南走向的天目山—白际山、黄山、九华山—仙人尖三组山系和夹于其间的两组河谷地带组成。按其地貌特征,可将其分为北部低山丘陵带、中部低山中山带、屯溪盆地、南部低山中山带、东北部丘陵带等次一级单元。

北部低山丘陵带位于东至—青阳南泾县南一线以北,以丘陵为主,低山为次,山丘间分布有台地、盆地和谷地,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普遍发育,著名溶洞有贵池大王洞、广德太极洞、石台蓬莱仙洞等。

中部低山中山带是皖南丘陵山地的核心,黄山、九华山、牯降皆在其中。由于新生代以来地壳强烈隆起,山势较高,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光明顶(海拔1841米)、天都峰(海拔1829米)海拔都在1800米以上。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垂直分异现象明显,这里还是安徽省自然植被保存最好、珍稀动植物保留最多的地区。黄山、九华山花岗岩峰林地貌峭拔秀丽,成为著名旅游胜地。

屯溪盆地又称休(宁)屯(溪)盆地,位于黄山、天目山、白际山之间。地貌上为一含有丘陵、台地的山间菱形盆地。盆地中部地势比较平坦,沉积、堆积较厚,水源丰富,加之北有黄山山地屏障,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可以栽培柑桔。盆地外缘分布有山丘,盆地内部亦有丘陵。齐云山主峰海拔585米,丹霞地貌发育,石峰林立,悬崖绝壁,加之这里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实为安徽又一旅游胜境。

东南部低山中山带位于省境东南缘边界线上,河谷平原与盆地既少又小。东段和中段低山和中山占绝对优势,丛山峻岭,河谷深切;西段以低山和丘陵为主,亦有中山存在。天目—白际山系构成本带的主体。

东北部丘陵带包括宁国、广德、宣州、郎溪等市县部分地区,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其他类型兼备,地表比较破碎,成为皖南丘陵山地与宣州—芜湖平原的过渡地区。

皖南丘陵山地是安徽省重要的林、茶生产基地,全国重要产茶区之一,粮食和桑蚕生产也有一定意义。

主要山脉

大别山 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0%以上分布在安徽境内。山体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等组成,由于地壳运动以断裂、隆起为主,故地势高峻,山峰挺拔,重峦叠嶂,沟壑陡深,是史河、淠河、杭埠河、潜水、皖河、华阳河等河流的发源地。长江和淮河水系分水岭沿金寨、霍山、岳西三县的皖鄂省界,自棋盘石起,经天堂寨、将军岩,至黄梅尖折向西行,在岳西境内经多枝尖、公界尖、儿尖、六股尖向北进入舒城、霍山县境。有千米以上的山峰多座,以霍山白马尖最高,海拔1774米。山岳风景旅游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已建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个(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一个(金寨县天堂寨)、省级自然保护区三个(金寨县马鬃岭、金寨县天堂寨和岳西县鹞落坪)。

黄山 秦代称黟山,唐明皇在天宝六年下谕改黟山为黄山。黄山山脉主脉,北起宣州、宁国间的百尖山,经宁国、泾县间的梅岭,入旌德县境内,沿旌德、绩溪县界至黄山区天星洞山,再沿歙县、黄山区界抵黄山主峰;另一支自泾县的承流峰向南,沿旌德、黄山区界至天星洞山与黄山主峰相连。黄山主峰向西,黄山山脉主脉经黟县三府尖至祁门黄金尖,沿祁门、石台间的大历山、牯牛降西行,至祁门、东至间的仙寓山,止于东至与江西交界处的大狼尖,是长江和新安江水系的分水岭。北坡长江支流主要有秋浦河、青弋江、水阳江等,南坡新安江支流主要有练江、横江等。有千米以上的山峰多座,以莲花峰最高,海拔1873米。山体主要由花岗岩、千枚岩、板岩组成。由于中生代以来地壳的多次上升和水流的强烈切割,山高谷深,群峰异起,劈地摩天,气势磅薄,山岳风景秀丽,生物资源丰富,为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之一。已建有国家级风景区一个(黄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个(祁门、石台间的牯牛降)。

九华山 汉代称陵阳山,唐以前名九子山。位于青弋江、陈村水库以西,青阳县、九华山区、贵池市、石台县境内。主脉北起青阳县莲花峰,南经十王峰,沿贵池、青阳、石台交界处,至石台杨山、老山、牛角湾,折向西北,止于贵池大佛堂。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石灰岩、砂岩、页岩组成。山势东高西低,南陡北缓。七星河、青通河、九华河等发源于此流入长江。九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峰峦之中,遍布岩洞、山泉,有“东南第一山”之称,已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天目山—白际山 天目山位于皖浙边境,北起宁国东缘,沿宁国、绩溪、歙县与浙江省边界向南,止于新安江水库。新安江水库以南为白际山。白际山沿皖浙、皖赣边界,经五龙山、六股尖、南源尖,止于祁门县南缘。天目山最高峰清凉峰,海拔1787米。白际山最高峰六股尖,海拔1630米。山体岩层主要由浅变质岩、碎屑岩、砂页岩等组成。清凉峰山峰耸立,沟谷深邃,景色秀丽,已辟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待开发的旅游胜地。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刘邦凭什么能成为领袖?
刘邦凭什么能成为领袖?
作者:知乎-兰德起事初,汉集团的中坚力量是萧何,刘邦很多事都听他的,为什么萧何不能取代刘邦做领袖?如果说刘邦有樊哙,卢管,萧何的官比刘
刘鹗与甲骨文历史上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
刘鹗与甲骨文历史上第一部著录书《铁云藏龟》
您看到展柜中所陈列的线装本书籍是《铁云藏龟》。这本书是“殷墟”甲骨文历史上的第一部著录书,刘鹗辑。 ——中国文字博物馆解说
历代文曲星、文昌祠的演变
历代文曲星、文昌祠的演变
文曲星,亦称文星,其本名为文昌帝君。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神。道教奉其为主宰功名利禄的神仙。文曲星是中国古代对斗
汉文帝嬖幸邓通之谜
汉文帝嬖幸邓通之谜
“文景之治”是可与“贞观之治”媲美的太平盛世,然而,对“文景之治”起了很大作用的汉文帝也避免不了和其他皇帝一样的缺点:宠幸小人
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吗?
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吗?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作《史记》。然而,是不是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呢?事实并非如此
廉颇善饭
廉颇善饭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西太原(一说山西运城,山东德州)人。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