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百科全书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科学文化素质极端重要。反映科学文化素质大致包括:人口中不同文化程度构成;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学校教育中的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人口中科技人口的构成等情况。

人口的文化程度构成及其变化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安徽省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为34040162人,占总人口的60.59%,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增长了12.26%。其中大学(包括本科、专科)文化程度增长0.47%,高中增长1.06%,初中增长5.73%,小学增长4.98%(见表1-2-19)。每万人口中在校大、中学生比例逐步上升(见表1-2-20)。但文盲、半文盲人口在总人口中仍占一定比重。

表1-2-19 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数及比重

表1-2-20 平均每万人口中在校学生数和大、中、小学生构成(1978一1992年)

资料来源:1993年《安徽统计年鉴》

从上表反映出,安徽省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不仅数量增加,而且比重也都有较大的上升,显示了安徽人口整体文化素质有了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文盲、半文盲人口数及其变化 1949年前,安徽人口中90%以上是文盲。1949年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口的文化水平有了提高。文盲、半文盲人口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逐年下降。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46.6%,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为33.7%,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3818302人,占总人口的24.60%。同前两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半文盲人口分别下降了22、和9.1个百分点,下降的幅度较大,但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相比,仍高8.72百分点。(见表1-2-21)。

表1-2-21 华东六省一市15及15周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比较

安徽文盲、半文盲人口,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按5岁一组计算本年龄组内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是向上比重就越大。二是女性人口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高出男性1倍。按5岁一个年龄组看,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基本上一致,除35—39岁年龄组稍高外,其余年龄组相差甚微。这一情况表明,由于传统观念的重男轻女,形成了女性文盲数高于男性(见表1-2-22)。

表1-2-22 分年龄组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同龄人口比重

各级各类学校及在校生的发展

幼儿教育事业 1990年全省幼儿园有1732所,比1949年的102所增加16.98倍。入园儿童由1949年6900人发展到49.63万人,增加70多倍。全省幼儿老师15658人,是1949年的168.4倍,平均每所幼儿园任教老师有9.94人。

小学教育与在校学生数的发展 1949年全省有小学共计13399所,在校生66.37万人。1990年全省小学35054所,在校学生6332219人。从1990小学在校学生人数统计资料表明,6—12周岁学龄儿童在校学生总数与同龄人口总数比较,在校学生数占总数92.94%,说明全省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小学入学率很高,教育事业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小学在校学生数,按全省平均每10万人拥有小学在校学生数,1990年为12497人,比1949年的2387人,增加了10110人,增长5.24倍。

普通中学与在校学生数的发展 普通中学教育发展很快。1949年全省普通中学143所,在校生只有4700人;1990年增加到4375所,在校生已达2181776人。1990年的普通中学和在校生数是1949年的34.5倍和498.8倍。1990年全省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占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6.44%,超过了;平均每10万人拥有普通中学学生4179人,比1949年的17人增长了245.8倍。

中等专业学校和在校学生的发展 40多年来中等专业学校,几经周折,发展时快时慢,特别是“十年动乱”,中等专业学校数降到了最低点,从116所降到1970年的10所和1971年的15所。1990年全省有90所(不含中等师范学校),在校生56670名。

中等师范学校,一直是安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1949年只有11所,在校生600人。1949年后又两度遭到挫折。一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二是“十年动乱”,给中等师范教育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中等师范教育与普通中学发展相比较,普通中学发展快,在校生不断增加。小学师资队伍80%来自普通中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师教育事业逐渐得到发展。1990年全省中等师范学校45所,在校生25490人,比1949年学校数增长3.46倍,在校生增长了4.72倍。

高等教育发展较快 1949年安徽仅有高等学校2所,在校生只有300人。1990年有高等学校38所,在校生62396人。安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是曲折的。特别是十年动乱时期,有3年没有招生,学校数由14所降到6、7所,在校生只剩1700人。粉碎“四人帮”以后,恢复了高校招生制度,高等学校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90年高等学校比1949年增加36所,学校数和在校生数分别是1949年的19倍和207.98倍。

各类高等院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专门人才。1949年大学毕业生仅有300人,1990年大学毕业生21459人。40多年来,共培养大学毕业生25.1万人。其中后10年是前30年的1.37倍。1992年各级各类学校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见表1-2-23)。

表1-2-23 安徽省1992年各级各类学校概况  单位:人

资料来源:1993年《安徽统计年鉴》

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事业。1990年,有1720名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有525名大学毕业生考入研究生,有693名研究生毕业。研究生培养点由1978年的7个增加到1990年的32个。从1985年到1992年8年间共培养研究生4624名(见表1-2-24)。

表1-2-241985—1992年全省研究生发展情况  单位;人

资料来源:1993年《安徽统计年鉴》

成人教育的发展 成人教育有成人高等教育、成人中等教育和成人初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安徽发展迅速,目前,成人教育已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网络和多渠道办学的格局。据1988年统计,1980—1988年的9年间,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机构时多时少(见表1-2-25)但从毕业人数来看,1980年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毕业生31279人,1988年则有毕业生389960人,毕业生数是1980年的12.47倍。1992年增加到588136人。

表1-2-251980—1988年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机构数  单位:所

1988年全省已有成人高等教育学校28所,成人中等教育学校1233所,成人初等教育学校17594所(班)。10年来共培养专科以上毕业生77573人,成人中、初等教育基本完成了2124641青壮年职工文化技术补课任务,提高了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不少农民已成为依靠科技致富的农业户,在农村不少有知识的人才成为科技队伍的骨干力量。1989年以后,成人教育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见表1-2-26)。

表1-2-26 不同层次成人教育学校发展情况

入学率、巩固率和升学率

学龄儿童入学率 1949年前不到10%。1949年后,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学龄儿童入学率有了明显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形成了多方集资,全民办学的新格局。据统计资料表明,从1978年以后,安徽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从1984年以来,入学率逐年上升(见表1-2-27)。

表1-2-27 学龄儿童入学率(1978-1992年)

资料来源:1993年《安徽统计年鉴》

巩固率 小学巩固率历来偏低,念完小学毕业的人一般只有半数左右。特别低的年份是1961—1966年,读完小学的巩固率分别为26.47%、17.14%、22.94%、8.41%、16.02%、23.89%。除了这6年外,其余各年度的小学教育巩固率都在48%—71%之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战线出现了新局面,因而小学教育巩固率不断上升。1982年小学教育巩固率为57%,1984年提高到95.7%,比1982年增加了38.7个百分点。各地市小学教育巩固率存在着差异。城市高于农村,皖南山区和沿江地区高于沿淮和淮北地区。

安徽省小学教育巩固率除1984年外,其余年份都偏低,每年有相当数量的小学生辍学或不能小学毕业。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见表1-2-28),市、镇、县、乡6—12周岁儿童数及在校数分别计算入学率。全省平均小学教育巩固率为77.16%。其中市84.10%、镇81.24%、县76.16%,市镇高于全省平均数,而县则低于全省平均小学教育巩固率。从小学6—12岁在校学生数与学龄儿童同龄人口数比较看,全省低年龄即6周岁和高年龄即12周岁的学龄儿童在校学生数占同龄人口入学率普遍低,说明全省6周岁入学很少,12周岁的没读完小学就辍学了,所以也比较低。

表1-2-28 全省市、镇、县学龄儿童6—12岁入学率

升学率 安徽各级各类学校的升学率从历年来看,时高时低,很不稳定:小学毕业升初中,从1949年到1990年的41年间小学毕业生总数和初中招生数相比,年平均升学率为63.83%。从1983—1990年8年间,全省小学毕业生819.21万人,初中招生数520.68万人,年平均升学率63.56%,比41年间年平均升学率又低0.27个百分点。从1978—1990年,每年升学率平均在60%左右,1989年为66.74%、1990年为68.49%、1991年为70.37%。升学率低,说明每年有30%左右的小学毕业生不能升入初中。初中毕业升高中,从历史资料查明,1949—1989年,初中升高中的比例只有30%左右。1990年初中毕业生56万人,高级中等学校招生数为14.88万人,升学率只有26.57%,1991年又下降为24.04%,比小学毕业升初中更为突出,它说明初中毕业生中有70%以上不能升学,这对全省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高中毕业升大学,统计资料表明,也时高时低,近年来虽有较大提高,但仍有不少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等学校。

人口的科学技术水平 人口的科学技术水平,与科学技术事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1949年以来,安徽的科学技术事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全国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在自然科学方面,1990年全省有科研机构178个,职工总数18652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7917人,其他科技人员3666人。按隶属关系分:有省属、地、市属、国务院部门属、中国科学院属。按行业分,有农林牧渔水利业、工业、地质普查及勘探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和咨询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按科学领域分,有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医学科学、农业科学。1990年安徽省自然科学研究,获得了国家级、部级、省级和地市级奖励共282项科研成果。各地、市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科研机构、人员以及1990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获奖项目,合肥市为全省之首,其次是蚌埠市和芜湖市。在全省获奖项目中,合肥为最多,其次是阜阳地区、黄山市、鞍山市。

在社会科学方面,有安徽社会科学院。其下设有马列、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和情报资料等研究机构。近些年来,在社会科学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对陈独秀、陶行知、吴敬梓等以及对徽商、建安文学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

在医疗卫生方面,全省1990年卫生机构总数7336个,从事卫生工作人员达135698人,每万人口中卫生技术人员由1949年的0.11人上升到1990年的23.97人。由于卫生机构和卫生技术不断发展和增加,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对防病治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汉代名将霍去病死亡真相:并非瘟疫是自杀?
汉代名将霍去病死亡真相:并非瘟疫是自杀?
元狩六年(前117年),大司马大将军、冠军侯霍去病薨逝,时年23岁。关于他的死因,流传较广的说法主要有病死、在匈奴染上瘟疫、退隐三种,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包世臣简介与解题: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邓石如弟子,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
文曲星是什么?为什么要拜文曲星
文曲星是什么?为什么要拜文曲星
古代民俗中,主管功名利禄的神灵,除了禄星及由其演变出来的文昌帝君外,还有所谓的魁星或称为“文曲星”,它是文昌帝君的重要随从之一。
荀子如何教导楚庄王治理国家?
荀子如何教导楚庄王治理国家?
荀子是如何教导楚王治理国家的呢?其中有这么个故事。楚庄王听说荀子是当世的大儒,便派人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儒学荀子听
由余是怎样被秦穆公“请”去了秦国
由余是怎样被秦穆公“请”去了秦国
有一次,戎王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派由余出使秦国,想要向秦国学习。由余的祖先为晋国人,因避乱才逃到西戎,所以由余能说晋国的话。
秦穆公的“西部大开发”
秦穆公的“西部大开发”
比晋文公稍晚一些时候,秦穆公在西方也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再次提醒,因为秦穆公一直是在西部混,本书就未把他列入春秋五霸)。秦人为嬴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