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引俗谚释密云不雨
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马溅泥;云往南,水潭潭;云往北,好晒麦。
【鉴赏】:
远在四、五十万年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在我们祖国的这片土地上。直到大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开始分化,私有制和阶级逐渐出现。到了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殷商时代,虽然畜牧业已较为发达,但农业仍旧是主要经济。以后到了春秋时代,铁器广泛应用于农业,后期并出现了牛耕,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农业也越发繁荣起来。
大家都知道,气候的变迁和天气的变化对农牧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尚处在蒙昧状态的上古时代。但是,我们勤劳的祖先在当时就注意到了观察天气现象,并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的气象方面的知识。比如《诗经·豳风·七月》中就记载了七个月中的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成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物候记载。
古代的农业知识主要是告口授。种田人把他们长期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到的经验,加以概括,运用简练而韵律化的语句口耳相授,以便于记忆传诵。这就是农谚。农谚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知识,是很有实用价值的。比如上面提到的《七月》,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就是在农谚的基础上加以演绎,从而形成的一首“扩大”了的农谚。当然谁也知道《七月》的价值,毕竟并非仅仅于此。
在清人杜文澜所编的《古谣谚》中,《云往东》却是一首地地道道的上古时代的农谚。从“马溅泥”、“好晒麦!等字样中,可以显然看出它是一首反映我国古代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夏季天气变化的谚语。
北方夏季的天空中,往往会出现阴云密布的情况。那么这种积雨云是否会形成降雨,这就跟风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在夏季阳光强烈的辐射下,由于升温很快,于是在局部地区短时间内形成了热高压。当这种干热的西风向东流动时,积雨的温度相对升高,水汽含量自然就会相对减少而形不成降雨现象。这就是所谓“云往东,一场空”的原因。
反之,在东南季风的吹拂下,来自东部海洋的暖湿气团与冷气团交锋,常常形成较大范围内的连续性降水天气。因此,“云往西,马溅泥”,这场雨得下上好一阵子了。
如果北方的冷气团以极快的速度南移,就会迫使暖气团急剧抬升。两种温差很大的气团交锋,就会狂风暴雨大作,雨量可以在瞬息间达到很大,甚至形成灾害性天气。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云往南,水潭潭”的意思。“潭潭”者,因水大而形成深深的水池之谓也。
随着雨带的继续北移,暖气团逐渐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这样,影响我国北方天气的只是性质单一的暖气团。在这种暖气团的控制下,气温升高,气压降低,雨过天晴。当种田人正在为阴雨连绵,使小麦不能打场而犯愁的时候,他们手搭凉棚向着远方的天空望去,不禁欣慰地笑了:“云往北”了,“好晒麦”了。
农谚是一种经验之谈。自然并未——实际上也无须——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农谚的作者当然是千千万万个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对于天气变化的规律,他们往往是凭经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实在说,任何经验——当然也包括农谚——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这篇短文里,我们阐述的重点也不在于要以气象学的理论高度来严密论证云的走向同降雨之间的更为复杂的内在联系。况且,“天有不测风云”,天气变化的主客观条件本来就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是想说明,《云往东》这首农谚产生于先秦时代,算到如今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而直到现在这首农谚仍然“活”在民间,仍然是北方中原地区人民借以看云识天气的重要经验依据。这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但已经具有了非常丰富而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并且十分重视这种经验的不断总结和传播;而且也表明了他们至少是已经感性地注意到了外界各种客观事物——比如云和雨——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认识到某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认识并加以利用的。这就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此外,从气象学史的研究方面看,《云往东》这首先秦时代的农谚所具有的史料价值,当然也是必须肯定的。
-
- 介之推是否真的有必要割股侍主?
- 《东周列国志》中描述了一段情景,重耳途径卫国,卫国国君不以礼待之,以至于重耳没有饭吃,“是日,公子君臣尚未早餐,忍饥而行,看看过午,虽有
-
- 李牧:首位击败匈奴的名将
- 李牧是赵国名将,出生年月不详,死于公元前229年。李牧和白起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做出无数贡献,最后却被国君杀害。李牧的死比白起更惨,因
-
- 宋端宗 - 在流亡途中受惊而死的南宋幼帝
- 宋端宗赵昰(公元1269-1278年),南宋第八位皇帝,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又有史称宋帝昰。宋端宗赵昰(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昰:
-
- 围魏救赵中,田忌发挥了什么作用?
- 古人云:“治兵如治水。 ”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一味硬碰,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应当避其锋芒,采用分导引流的办法:或者攻击敌人的薄弱之
-
- 赵奢谏言遗书
- 在中国古代,如犯了王法,不仅斩杀罪犯,而且祸及全家,株连九族。战国时的赵括,兵败长平,损兵四十五万,按律当满门抄斩,但全家却幸免祸端。这
-
- 苏代巧辩得高都
- 战国时期 ,韩、魏、赵、秦为了争夺高都 (范围大致为原晋城、高平 、陵川三县地),打得你死我活,都曾占领过高都。而弱不禁风的周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