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先秦诗歌鉴赏辞典

弹歌(1)

【原文】: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鉴赏】:

此歌谣录自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北朝》。这是一首记载远古时代人类狩猎生活的原始诗歌,最早见于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它产生的时代,以前有人说是黄帝时候的歌谣,如刘勰就说:“二言肇于黄世,竹弹之谣是也。”这种说法是否可靠,可以存疑。但无论是诗的语言还是从它反映的劳动生产内容来看,“无疑的这是一首比较原始的歌谣。”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吴越春秋》记载说:“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这一记载显然已经掺杂了汉代儒家的伦理道德意识。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人类常常是以生命为代价争取生存,这是当时人们的主要或唯一的目的,而“狩猎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生活来源。”(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原始诗歌的内容因而也就必然被局限于人们争取生存的直接生活范围内,比如渔猎的过程及其对象等等。据考古证明,远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中石器时代”,人类就已发明了弓箭。恩格斯说:“由于有了弓箭,猎物便成了日常的食物,而打猎也成了普通的劳动部门之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无论在河姆渡文化遗址还是仰韶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不少石球、陶弹丸,……大量弹丸的发现意味着弹弓十分流行。”(《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这首《弹歌》记录的就是原始人从制作“弹”到最后追逐、猎取禽兽这一全部的狩猎过程,反映了原始氏族社会的集体狩猎生活。诗的前两句概括了制造捕猎工具的过程,“断竹”,就是截断竹子,准备制作弹弓;“续竹”,用弦连接竹子的两头制成弹弓。“弹”的制作完成,只是狩猎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该是正式狩猎了。后两句就是写获取猎物的情景;“飞”,射出、发出;“土”,这里说的是用泥土揉成的弹丸。“飞土”,即用弹弓发射出射杀禽兽的弹丸,写出了猎手动作的敏捷。“逐宍”,就是追逐和最后猎获了禽兽。诗歌用寥寥八字,再现了原始人类伐竹、制弓、发丸、逐兽的射猎生活,表现出原始人获取猎物后的喜悦心情,以及对猎获更多猎物的美好愿望,洋溢着对劳动工具的赞美之情。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原始社会,原始人类就是这样用非常原始的武器,同大自然进行着顽强的抗争,使人类得以生存,并发展延续至今。

这首诗歌具有极为原始的艺术特征,它的语言十分质朴,没有作任何描写。正如刘勰评论的:“黄歌《断竹》,质之至也。”(《文心雕·通变》)由于原始人类的语言音节短,间歇多,劳动节奏也是一反一复,为了适应这种动作,其歌词也就多用两字一拍,“这两字一拍的语言确是既简单而又质朴,充分显示出其原始性。”(《人民日报》海外版1990年8月9日第三版)但这首诗歌在结构上与《候人歌》等原始诗歌比起来,虽仍是两字一句,它又有所不同,它未用“猗”、“兮”等表叹声或呼声的词语,而是直接用简短的四句八字记录下一种完整的劳动过程,在反映生活的内容上要丰富得多。可以说,这是一首语辞古朴、简洁而完整的叙事诗,是一首发展中的原始诗歌。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刘邦为什么要杀樊哙呢 刘邦樊哙是什么关系
刘邦为什么要杀樊哙呢 刘邦樊哙是什么关系
刘邦樊哙 影视形象刘邦和樊哙是同乡,樊哙是个屠狗卖狗肉的人,刘邦也好不到那里去,游手好闲过很长时间,后来才当了个亭长。早年时候,刘
关帝庙的由来
关帝庙的由来
关羽被杀,东吴把人头送给曹操。曹操一见关羽首级,就放声大哭。他想到关羽一生英武,对自己又有救命大恩,如今却身首异地,能不动情伤怀?
董卓部下一览
董卓部下一览
董卓西凉军人才济济,其中不少羌胡将领。
鬼谷子简介,鬼谷子有多牛
鬼谷子简介,鬼谷子有多牛
我国传统文化有“三教九流”之说,九流之中有一派叫做“纵横家”。鬼谷子被公认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
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介之推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开以后,他几乎成为忠臣与孝子的代言人,但尽管如此,历朝历代都有人对介之推的传说提出质疑,如《荆楚岁时记》寒
晋穆侯夫人之墓,随葬品竟达4280件!
晋穆侯夫人之墓,随葬品竟达4280件!
晋穆侯墓发掘于1993年,是晋侯墓地唯一的一组一夫二妻并列墓葬形制。墓M62是《左传》、《史记》中晋穆侯夫人齐姜之墓,M63则据所出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