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哲学》
贺麟的著作。1945年8月作者在昆明定稿,1947年由重庆胜利出版公司出版。全书4章:首章“中国哲学的调整与发扬”;第二章“西洋哲学的绍述与融汇”;第三章“时代思潮的演变与剖析”;第四章“知行问题的讨论与发挥”。本书涉及面很广,包括清末至抗日战争时期哲学思想界各方面的状况(思潮、流派、人物、著译成果、学术活动)及其逐步发展的线索。是迄今为止了解那一时期哲学界状况的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作者寓评于述,选材恰当,概括准确,颇具前瞻性。作者认为,这段时期中国哲学的进步,表现在:陆王之学得到盛大的发扬;儒佛的对立得到新的调解;理学中程朱与陆王两派的对立也得到新的调解;对于中国哲学史有了新的整理。作者对西方哲学的译介工作的成就和缺失做了十分中肯的评价。在哲学创作、哲学史研究和哲学翻译诸方面,书中介绍了如下人物: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章炳麟、孙中山、蔡元培、王国维、欧阳竟无、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胡适、冯友兰、汤用彤、金岳霖、钱穆、张颐、张东荪、郑昕、陈康、沈有鼎、谢幼伟、施友忠、唐君毅、牟宗三、张申府、洪谦、王宪钧、胡世华、黄建中、黄方刚、谢扶雅、吴宓、方东美、朱光潜、郭斌龢等。关于现代思潮,作者评介、剖析了实用主义(或实验主义)、辩证唯物论、古典主义三种。而所谓古典主义即指作者所主张的、融合中西正统哲学精神的理想主义。这一思潮,即是现今人们常说的“现代新儒学思潮”。作者在本书评介了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包括当时崭露头角的唐君毅、牟宗三等。关于知行合一学说,作者主要讨论了程、朱、陆、王和孙中山等的知行学说,并结合西方知行学说,指出必须分疏自然的知行合一论和价值的知行合一论。作者阐发了自己的知行观。本书在台湾曾被多次印刷。1989年3月,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是经作者修订过的本书新版。新版被分为上下篇。上篇包含旧版之前3章,对第三章有较大修订(涉及对辩证唯物主义、力行哲学的评价部分)。上篇新增一附录:《康德黑格尔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详细介绍康德、黑格尔哲学的翻译、介绍、论述,以补充第二章之不足。新版下篇集中论述知行问题,设为3章。作者1938年在西南联合大学讲演过的《知行合一新论》,作为首章。第二章论孙中山先生的知难行易说。第三章即作者晚年的一篇论文:《知行合一问题——由朱熹、王阳明、王船山、孙中山到〈实践论)》。本书旧版、新版各有其价值,不能互相取代。
-
- 晋惠公和秦穆公互嫁公主,但秦晋之好未必好!
- 秦国和晋国为借粮食的事打起来了。首先,晋国遇上饥荒,晋惠公派大夫庆郑,到西邻的秦国买粮食。秦国觉得不能为富不仁,秦穆公说:“天灾流
-
- 汉文帝嬖幸邓通之谜
- “文景之治”是可与“贞观之治”媲美的太平盛世,然而,对“文景之治”起了很大作用的汉文帝也避免不了和其他皇帝一样的缺点:宠幸小人
-
- 华元人物生平简介
- 华元,宋戴公五世孙,华督曾孙,华生御事之子,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宋昭公九年(鲁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由于宋昭公暴虐无道,因此宋国人都不
-
- 晋文公在曹受辱,被人偷看身材
- 重耳一行离开了齐国,又开始了他们的列国之旅。他们第一个到的国家,是楚国的新小弟曹国(现山东省定陶县西北)。曹国是个典型的小国,夹存
-
- 董仲舒斥孟子
- 董仲舒与孟子的学术之争是鲜为人知的,可能许多人不相信,但这却是真实的。董仲舒画像这天,几只蜜蜂正在董宅后院飞来飞去忙着采蜜。董
-
- 韩懿侯和赵成侯闹意见,竟让魏国逃过亡国一劫
- 话说赵国新近刚死了国君(公元前375年,赵敬侯去世,赵成侯继位),不便出远门打家劫舍。反正前方也有魏老大顶着,没他什么事,便私下盘算着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