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余的话》的评价及真伪问题
1.《多余的话》的真伪问题
研究者普遍认为,仅就现有的《多余的话》的文本来分析,无论从其内容所涉及的瞿秋白个人的历史、思想感情和当时党内的某些情况来看,还是从文字的风格来看,不可能完全出自敌人的伪造。因此,大体可以肯定是瞿秋白所作。但是,在尚未发现他的手迹之前,也不能排除敌人作过某些篡改的可能性。
2.对《多余的话》的评价问题
研究者们在探讨《多余的话》的思想内容和倾向时,则众说纷坛,大致有这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光辉为主说”。认为《多余的话》是一个活生生的内心充满矛盾的、襟怀坦白而又心情复杂的人在临终前所作的自白,它以罕见的自我解剖深刻地表现了瞿秋白的内心世界。因此,光辉是主要的,灰暗是次要的。
二是“主要倾向错误说”。认为《多余的话》集中反映出瞿秋白在对待革命、对待自己、对待生和死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的严重错误,情绪和格调消极低沉,是他思想上动摇和革命意志衰退的表现。显然,其主要倾向是错误的。
三是“小疵不掩大雅说”。认为《多余的话》有一定的消极面,其中一些过火的不实事求是的自我否定是王明“左”倾错误造成的,但这些一时的错误的话,同他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相比,只是小疵而已,因此,小疵掩盖不了大雅。
四是“退却说”。持此说者把《多余的话》与日本的河上肇的《狱中独语》相比,认为两者都是为了赢得个人自由或至少赢得生存而采取的一种有限度的退却。
五是“曲折斗争说”。认为瞿秋白在敌人狱中写下的《多余的话》,是试图总结我们党领导的革命的经验教训,以便最后谈谈自己的看法,然而在敌人狱中,这种总结只能以被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持此说者进一步指出,《多余的话》实质上是瞿秋白在敌人狱中在没有任何可靠的对外联络的情况下,用暗示和曲折的形式向自己同志揭露当时党内最大的隐患——王明路线的重要遗言,是他的最后斗争。
【参考文献】:
1.丁守和:《瞿秋白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李维汉:《对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的回忆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三期。
3.丁景唐等:《瞿秋白研究文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冒炘:《〈多余的话〉讨论述评》,《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一期。
5.何一成:《瞿秋白不是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首倡者》,《湖南师大学报》1985年第一期。
6.丁守和:《瞿秋白对中国革命理论的贡献》,《文史哲》1985年第三期
7.潘家春:《早期瞿秋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探讨》,《上海师大学报》1985年第三期。
8.董泰:《近年来史学界对瞿秋白在党史上的地位的研究概述》,《党史通讯》1985年第三期。
9.陈铁健:《瞿秋白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叶心瑜:《关于瞿秋白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党史资料征集通讯》1986年第一辑。
11,陈铁健等编:《瞿秋白研究文集》,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12.朱敏彦:《瞿秋白主编的〈布尔什维克〉》,《新闻研究资料》1987年第三辑。
13.何一成:《瞿秋白评价中的几个问题》,《湖南师大学报》1981年第四期。
14.郭文亮:《瞿秋白为代表的党中央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上海师大学报》1987年第四期。
15.陶用舒:《大革命后期瞿秋白以土地革命为中枢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研究》1988年第二期。
16.李明三:《瞿秋白武装斗争思想的发展》,《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四期。
17.叶心瑜:《瞿秋白与中共六大》,《江海学刊》1989年第一期。
18.刘福勤:《开创性的贡献和难免的失误——瞿秋白早年的基础理论研究》,《社会科学评论》1989年第三期。
19.董存发:《瞿秋白学术讨论会综述》,《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一期。
20.彭志远等:《一九二七年瞿秋白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吗?》,《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六期。
-
- 齐恒公因宽容成就霸业
- 据传闻齐恒公是因宽容成就了自己的霸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且让我们一探究竟。公元前674年,齐僖公驾崩。太子诸儿(即后来的齐襄公)品质
-
- 对董卓的评价
-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后汉书评曰:“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
-
- 宋国华元被俘,留在楚国的故事
- 华元作为人质留楚期间,通过公子侧结交了公子婴齐,与婴齐十分要好。一日,聚会之间,论及时事,公子婴齐感叹道:“今晋、楚分争,日寻干戈,天下
-
- 屈原:玉米田的传说
-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楚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大诗人。他担任过楚国的大臣,参与国家内政和外交大事。为了使楚国强盛,屈原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