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竹诗
我徂黄竹,□员閟寒,
帝收九行。嗟我公侯,
百辟冢卿。皇我万民
旦夕勿忘。我徂黄竹,
□员閟寒,帝收九行。
嗟我公侯,百辟冢卿。
皇我万民,旦夕勿穷。
有皎者鵅,翩翩其飞。
嗟我公侯,□勿则迁。
居乐甚寡,不如迁上,
礼乐其民。
【原文作者】:姬满
【赏析】:
这首有名的黄竹哀辞,记述了周穆王在风雪征途中产生的忧深念远的联翩之思绪。《穆天子传》云:“至于黄竹,天子乃休。日中大寒,北风雨雪。天子作诗‘我徂黄竹’三章以哀民”云云。可说是一篇具有深沉的忧患之思的作品。诗分三章。前两章是以重章迭句的形式,回环复沓地倾泄自己的忧思。大意是说:我到黄竹去,严寒笼罩着四野,上帝断绝了所有的道路。唉,我的公侯、百官、大臣们呀,你们要好好管理我的百姓啊,从早到晚一刻都不要忘了他们。第二章则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是最后一句将“旦夕勿忘”换成“旦夕勿穷”,叮嘱官员们不要让百姓受穷罢了。用的是反复咏叹的手法,突出和加强了感情气氛,使之得到更深一层的渲泄。
这两章诗,从结构上讲,有两个部分。前三句,悲叹行路之艰难,是一层。后四句,关怀百姓,是另一层。起头三句,构想奇特。它把被大雪覆盖的原野,设想成上帝将人间的通道统统收了回去,可谓是匪夷所思的笔墨。后四句则由眼前的艰苦联想到百姓的艰难生计,要求官员们要关心民瘼,勤于政务。全诗淳雅古朴,俨然是三代文风的体现。韵位的安排,也很特别:它采用的是前三后二式,以“行”字与“卿”字“忘”字相押。第二章的“穷”字,依段玉裁的分部属第九部,与属于第十部的“卿”、“行”等字,为合韵相押。采用这种奇偶相杂的押韵方式,使它更具有一种高古的意味。
这首诗的第三章则与前面的有所不同,它用比兴起头。一二句的意思是说:有一群白色的鵅鸟,从容自得地在空中飞舞。接下来,第三句以后,它笔锋一转,指向了跋涉的人群。什么是他从飞翔的鸟中得到的启示呢?他认为人们要不断地流徙,向着更高、更好的目标前进。“嗟我”以下四句是说:“唉呀,我的公侯们哪,不合适时就要迁徙呀!住在一个地方乐趣很少呀。不如搬到好的地方去,用礼乐教化你的百姓。”这位旅游天子,依旧不改其好动的本色,他要人们都像他一样地流动不已。关于这段文字,郭璞在作注时,提出过疑问。笔者认为可能存在着错简的问题。根据前两章的例式,似应作:“有皎者鵅,翩翩其飞,□勿则迁。嗟我公侯,居乐甚寡,不如迁上,礼乐其民。”“迁”字古音在十四部,与十二部的“民”字为合韵。诗的大意是:“白色的鵅鸟,自由自在地飞着,不合适就走开。唉呀,我的公侯们哪,老住一地很少乐趣,不如搬到好地方去,用礼乐教化你的百姓。”意思要顺畅些。还有一点也值得研究。第三句的“□勿则迁”,我以为这个“□”也是后人补的。连同前面的“□员閟寒”的“□”,都是后人按照每句四字的惯例给补上的。根据《昭明文选》的引文,“员”上并无缺文。作者当是故意短长其文,以增其疏落有致的高古之气。
-
- 刘邦:用人先识人
- 刘邦是怎么用人的?且让我们一探究竟。秦亡以后,楚汉相争。在初期,刘邦与项羽相比,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处于完全的劣势。在各路
-
- 晋惠公和秦穆公互嫁公主,但秦晋之好未必好!
- 秦国和晋国为借粮食的事打起来了。首先,晋国遇上饥荒,晋惠公派大夫庆郑,到西邻的秦国买粮食。秦国觉得不能为富不仁,秦穆公说:“天灾流
-
- 思想家曾子的故里在哪里 曾子的后人是谁
-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
-
- 董卓罪恶滔天,干了哪些坏事?
- 《后汉书》称董卓罪恶滔天,百年不遇。违逆天地人伦,人神不安,弄得天下崩溃鼎沸,京城化为尘埃。并悲叹:“呜呼,人之生也难”,“天地之不仁
-
- 晋文侯为何取名为仇,晋文侯夺回君位
- 取名为仇晋文侯,姬姓,名仇,晋穆侯之子,母亲姜氏是齐国宗室之女。晋穆侯四年(公元前808年),晋穆侯迎娶姜氏为夫人。晋穆侯七年(公元前805年
-
- 王翦以重待轻伐楚
- 战斗过程中,王翦率大军深入敌境后,不恃强轻敌,不贸然出战,而是筑垒设防,固守示怯,借以麻痹和松懈楚军斗志,创造良好的作战时机。战机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