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拉斯谟
【介绍】: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荷兰人文主义者,语言学家和思想家。出生于鹿特丹,有鹿特丹的爱拉谟之称。早年被送入修道院抚养。青年时就学于巴黎大学。曾旅居英、法、意、德和瑞士等国,精通拉丁文和希腊文。主要著作有《愚神颂》(1511)等。
爱拉斯谟在他的著作中以犀利的笔锋抨击了教会僧侣和神学家的“疯狂和愚蠢”。他嘲笑僧侣们的禁欲主义和伪善,揭露他们自己放荡淫逸,却要别人远离肉欲享乐,追求来世幸福。他讽刺神学家们的烦琐论证和不学无术,说他们可以用“六百个三段论式”去证明别人是异端,空谈什么没有质料的形式、共相等,自以为无所不知,实际上一无所知。他还揭露教皇和贵族的专横和好战,痛斥他们“用刀剑来继续行善”,为什一税而战斗。爱拉斯谟认为社会上各种宗教礼仪都是可悲的愚行。
爱拉斯谟在他的著作中表达和宣传了人文主义思想。他注重人的尘世快乐,认为人必须顺从自然的推动,遵循他们的本能而生活;如果没有欢乐,生活中哪时哪刻不是悲哀的?没有情欲,也就不会有人类的繁衍。他推崇人的理性、智慧,主张以此为手段来认识自然、造福人生。在他看来,愚昧无知是社会罪恶的根源,只要普及教育,传播知识,就可以消除社会的弊端。他还同马丁·路德争辩,肯定自由意志不只是属于神的,也是属于人的,认为人的自由、快乐、知识或理性是构成道德和良心的最重要的条件。此外,爱拉斯谟还用人文主义思想校注和出版了附有新拉丁译文的希腊文《新约圣经》。
爱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运动的思想先驱。他对欧洲各国尤其是德国的人文主义运动有很大的影响。但爱拉斯谟害怕和憎恶“动乱”,曾称人民群众为“多头兽”;他不否定上帝的存在,没有与天主教决裂。当宗教改革运动兴起时,他倒向了旧教一边,迅即销声匿迹。
-
- 周文王姬昌对历史有什么贡献?姬昌的历史贡献
- 《唐语林·卷二·文学》载:“姬昌好德,吕望潜华。城阙虽近,风云尚赊。渔舟倚石,钓浦横沙。路幽山僻,溪深岸斜。豹韬攘恶,龙钤辟邪。虽逢
-
- 文曲星是什么?为什么要拜文曲星
- 古代民俗中,主管功名利禄的神灵,除了禄星及由其演变出来的文昌帝君外,还有所谓的魁星或称为“文曲星”,它是文昌帝君的重要随从之一。
-
- 曲沃恒叔为何忘恩负义,篡夺侄子晋昭侯政权
- 晋文侯三十五年(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晋文侯的儿子、成师的侄子伯继位,是为晋昭侯。晋昭侯元年(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将叔父成师封于曲
-
- 伊尹负鼎典故
- “伊尹负鼎”是一个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主要讲的是伊尹给商汤借着谈论厨艺的机会跟他讲治国之道的故事。也有学者把
-
- 秦始皇真的放心把“兵权”交给王翦吗
- 楚国曾是战国七雄中的泱泱大国,幅员辽阔,兵精粮足。多年来一直是秦国的劲敌。那么为什么被秦皇一举消灭了呢?表面原因是楚国有个昏君
-
- 孟子谏齐宣王勿好财色
- 一次,有人建议齐宣王拆毁明堂,齐宣王去向孟子讨教:“先生,您说要不要拆毁明堂?”齐宣王孟子答道:“明堂是有道德而能统一天下的王者的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