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贫血
一、概述
慢性病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orders,ACD)是继发于慢性感染、炎症和恶性肿瘤的贫血,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寿命缩短、铁代谢障碍、炎症性细胞因子增多导致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及骨髓对贫血的代偿性增生反应抑制。主要特征是血清铁低,总铁结合力低,而贮存铁增加。ACD发病率仅次于缺铁性贫血,是住院患者中最多见的一类贫血。
二、病因
慢性病贫血时骨髓对贫血缺乏应有的代偿能力,可能是慢性病贫血的发病主因。慢性炎症时巨噬细胞在激活中产生IL—1、TNF、IL—6及IFN等细胞因子增多,不仅抑制体内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产生,且使骨髓对EPO反应迟钝,抑制红系祖细胞(CFU—E)的形成,使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受到影响。目前临床上用EPO治疗可使患者的贫血得到改善,也说明EPO分泌不足是慢性病贫血的主要病因。
三、发病机理
目前尚未明确,多数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红细胞寿命缩短;②骨髓对贫血的反应有障碍;③铁的释放及利用障碍。
慢性病贫血时铁释放及利用障碍的原因尚未清楚。一种解释是机体的“营养免疫形式”。由于细菌及肿瘤细胞均需要铁营养,低铁被认为是机体对细胞或肿瘤组织生长的反应。另一种解释是当炎症或感染时,巨噬细胞被激活而过度摄取铁,造成血清铁低而贮存铁增加,以及快速释放铁的通道被阻断。此外,炎症时增多的IL—1刺激中性粒细胞释放铁蛋白。乳铁蛋白较转铁蛋白容易与铁结合,造成血清铁浓度降低,与乳铁蛋白结合后的铁不再被红细胞利用,而是进入巨噬细胞造成铁贮存增多。
四、临床表现
ACD常有慢性感染、炎症或肿瘤病史,持续时间多在1~2个月以上,贫血为轻度和中度,非进行性,常为基础疾病所掩盖。
五、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1)贫血多为轻度至中度贫血。
(2)常有慢性感染、炎症和肿瘤。
2.实验室检查
(1)多为正细胞性贫血,亦有30%~50%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但MCV很少<72fl。
(2)网织红细胞正常。
(3)骨髓细胞铁染色示红系细胞中铁粒减少,而在巨噬细胞内铁粒增多。
(4)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增多。
(5)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均降低,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或稍低。
(6)血清铁蛋白(SF)水平高于正常。
六、鉴别诊断
1.与基础疾病(炎症、肿瘤及感染)本身造成的症状相鉴别 如失血、肾功能衰竭、药物导致的骨髓抑制或肿瘤侵犯骨髓造成的贫血相鉴别。
2.与缺铁性贫血鉴别 慢性病贫血时虽然血清铁也低,总铁结合力常低于正常,故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或稍低。血清铁蛋白及骨髓铁正常或增多。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在慢性病贫血和缺铁性贫血均增加,缺铁性贫血时FEP增加得更高更快。慢性病贫血时FEP增加较缓慢,且不明显。
-
- 齐桓公庭寮求贤
- 齐桓公一心想称霸于诸侯,他懂得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道理,积极地招贤纳士。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
-
- 周定王兄终弟及,楚庄王问鼎中原
- 如果司马迁的《史记》没有记错的话,大周王朝此次难得地出现了一次“兄终弟及”。按《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匡王去世之后,继承王位的
-
- 武庚叛乱
- 公元前1066年二月底,姜太公与周武王率军伐纣攻入朝歌,商军战败,血流飘杵。武王斩纣头,杀妲己,报了囚父之恨。
-
- 对董卓的评价
-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后汉书评曰:“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
-
-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 周宣王的时候,晋国国君是晋穆公,穆公的太子叫仇,后来又生了个小儿子成师。《左传》和《史记》都记录说,当时就有个叫师服的贤大夫发表
-
- 晋文侯为何取名为仇,晋文侯夺回君位
- 取名为仇晋文侯,姬姓,名仇,晋穆侯之子,母亲姜氏是齐国宗室之女。晋穆侯四年(公元前808年),晋穆侯迎娶姜氏为夫人。晋穆侯七年(公元前8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