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骨折脱位
孟氏(Monteggia)骨折原系指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前脱位的一种联合损伤。后来许多学者对这种损伤做了进一步观察和机理研究,使该损伤概念的范围逐渐扩大,将桡骨头各方向脱位合并不同水平的尺骨骨折或尺、桡骨双骨折都列入在内。该损伤可见于各年龄组,但以儿童和少年多见。要充分了解小儿肘部解剖特点及其临床特征。以免对小儿孟氏骨折缺乏足够的认识,而延误治疗。
(一)损伤机理
孟氏骨折脱位的机理颇为复杂,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都可能造成各型损伤,其机理也不尽相同。
(二)骨折类型
通常按损伤机理和X线表现,即尺骨骨折成角与桡骨小头移位方向作为分类依据。一般分为前侧型(Ⅰ型),后侧型(Ⅱ型),外侧型(Ⅲ型)和尺桡骨双骨骨折合并桡骨头前脱位的特殊类型。
1.前侧型(Ⅰ型或伸展型) 桡骨头向前脱位,尺骨骨折有移位则向掌侧成角,此型多见于儿童。跌倒时,肘关节呈伸展过度伸展,前臂旋后位。外力自肱骨向下传导,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掌心向上传导。尺骨上端,暴力转移至桡骨上端,使桡骨头脱出环状韧带向前外侧脱位,骨折端也随之向掌及桡侧成角移位。直接暴力作用于尺骨侧也可引起此种类型骨折。
2.后侧型(Ⅱ型或屈曲型) 桡骨头向肘后外侧脱位,尺骨骨折如有移位则向背侧成角,此型多见于成年人。当暴力作用时,前臂旋前位置,外力通过肱骨向下方向传导,地面反作用力自手掌向上传导,尺骨近侧可先发生骨折。桡骨头在肘关节屈曲和向后的外力作用下,即造成脱位,骨折端随之向背侧,桡侧成角移位。
3.外侧型(内收型) 骨小头向外侧或前外侧脱位,尺骨青枝骨折有移位则向外侧成角、此型多见幼儿和年龄较小的儿童。在暴力作用的瞬间,肘关节呈伸展位,前臂旋前位。由于上下外力传导至肘部,在肘内侧向外侧作用致尺骨鹰嘴发生骨折并向桡侧成角移位。同时引起桡骨头向外侧脱位,该尺骨骨折多且纵行劈裂、折皱或横行劈裂,移位不明显,容易误诊。
4.特殊型 桡骨小头向前脱位,合并尺骨和桡骨中1/3或中上1/3双骨折。成人和儿童都可发生。通常认为此型骨折系肘关节伸展位时引起尺桡骨双骨折,同时造成桡骨前脱位。
(三)诊断
明确的创伤史、疼痛、压痛和清晰的X线片,诊断并无困难,但小儿多不能确切叙述创伤史和准确的疼痛部位,因此临床检查和X线摄片甚为重要。
儿童肘部X线解剖关系是根据关节端骨骺相互对应位置来判断的。在正常条件下桡骨头纵轴延伸线通过肱骨小头中央。否则即表示桡骨头有脱位。应注意观察尺骨于和尺骨近端有无骨折。同样,如尺骨骨折,就应注意桡骨头有无脱位,必要时加摄健侧肘部X线片与此对比。
在儿童,孟氏骨折另一特点是尺骨骨折可1/3,但有相当多的病例发生在尺骨近端鹰嘴部骨折可纵行和横行劈裂,也可皮质呈皱褶状。这种特殊表现可能与儿童骨结构特点有关。当小儿跌倒致伤时,尺骨干较有弹性不发生骨折,鹰嘴部直接受到肱骨下端的撞击而劈裂。
-
- 华元从俘虏到关键先生,且看华元如何逆袭
- 楚邲之战后,取得胜利的楚庄王志得意满,开始到处惹是生非。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又派公子冯出使晋国。从楚国到齐国需途
-
- 介之推不姓介为什么?
- 华人对一个人的称呼很有意思,有姓名、名字、名号、姓氏等等,说起来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今天我们要讨论姓氏是什么?姓氏又是怎么来的呢
-
- 九天玄女与福州线面的传说
- 宋朝诗人黄庭坚的《过土山寨》诗云:“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诗中“银丝”说的就是线面
-
- 郭开如何陷害廉颇
- 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都特别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宋代的陆游曾写道:“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美国总统林肯说:“黄金诚然是宝
-
- 要离杀庆忌
-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光,在伍子青的引荐下结识了侠士专诸,利用专诸刺杀了吴王僚,自己作了吴王,即吴王阖间,但阖间总有一个心病未了,那就是王
-
- 晋惠公是怎么死的,晋怀公是如何继位的?
- 公元前643年(晋惠公八年)夏季,晋惠公将太子圉送往秦国作人质,女儿妾在秦国作侍女。 秦穆公把河东土地归还给晋国,并把宗族之女嫁给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