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绒蚧
属同翅目绒蚧科,俗名白蜡蚧。我国南北柿产区均有分布。以若虫在柿树的叶片、花蕾、果实和枝条上吸汁为害,造成叶片畸形扭曲,大量落叶、落果,严重的造成枯枝死树,影响产量和品质。
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椭圆形,长1.5~2.5毫米,宽1~1.5毫米,紫红色,被包于白色半球形的蜡囊中。蜡囊长约3毫米,宽2毫米左右,尾端凹陷。雄成虫长0.6~0.7毫米,翅展约1.7毫米,体红色。翅1对,半透明。腹末有2根白色长蜡丝。
卵 红色,椭圆形,长0.2~0.3毫米,由白色蜡丝相连呈锁链状。
若虫 扁椭圆形,周缘生短刺状突。初孵若虫为红色。2龄开始性分化,雌若虫仍为红色,雄若虫为橘红色。
雄蛹 长椭圆形,长1.0~1.2毫米,宽0.3~0.5毫米。蜡壳初为白色,后变蜡黄色。
发生规律
在浙江省一年发生4~5代,世代重叠。以1龄若虫在柿树主干、枝条的树皮裂缝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若虫爬到嫩芽、新梢、花蕾上吸食为害。雄若虫4月下旬末开始在枝的背阴处结茧化蛹,5月上旬开始羽化,羽化后即与雌成虫交尾。交尾后雌成虫不断分泌蜡丝,形成白色蜡壳,并在蜡壳内产卵,平均每只雌成虫产卵约87粒。卵陆续孵化,可长达20多天。初孵若虫爬行较快,选择适宜之处固定吸取汁液。各代若虫盛孵期第1代为6月上旬,第2代为7月中旬,第3代为8月中旬,第4代为9月下旬,第5代为10月下旬。越冬代和第1代若虫主要为害新梢、柿叶、花蕾;第2至4代为害柿果较重,尤以第3代最重。一般第5代若虫于11月上旬开始越冬,有的第4代若虫于10月中、下旬越冬。
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冬季刮除柿树主干、主枝上的老粗皮及地衣苔藓,消灭在树皮裂缝中越冬的若虫。剪除严重受害的虫枝,并集中烧毁。②化学防治。采用重点防治越冬代(4月中、下旬),狠治第1代(6月中旬),补治第2代(7月下旬)的防治策略。在若虫孵化盛末期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新农宝乳油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40%速扑杀乳油1000倍液等,喷雾要细致周到。
柿绒蚧蛹外表的椭圆形白色蜡壳
叶片、枝条被害状
果实被害状及柿绒蚧红色若虫
-
- 古代庙号和谥号是什么意思?末代皇帝溥仪庙号和谥号是什么?
-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
-
- 汉文帝废除肉刑
- 淳于意是西汉初年诸侯国齐国的著名医生。他年轻时喜钻研医术,拜当时著名医学家公孙光为师,学习古典医籍和治病经验。高后八年时(公元
-
- 商均墓为何历经多年仍受到虞城世代百姓的祭拜
- 商均虽然被太史公定论为不肖,没有能力承继帝位,可能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领袖,但他绝对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海内经》说,义均是始为巧
-
- 詹天佑买马车
- 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他先后指挥了塘沽、天津间的铁路铺轨工程,完成了滦河大桥工程和著名的京张铁路工程。詹天佑一心想
-
- 赵奢谏言遗书
- 在中国古代,如犯了王法,不仅斩杀罪犯,而且祸及全家,株连九族。战国时的赵括,兵败长平,损兵四十五万,按律当满门抄斩,但全家却幸免祸端。这
-
- 曹沫勇逼齐恒公
- 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叫曹沫的人,凭借自己的勇猛,在鲁庄公那儿混碗饭吃。鲁庄公非常喜欢这位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