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责任的根据
又称“刑事责任基础”。包括法律事实根据和哲学理论根据两方面或两个层次的内容。在西方国家的刑法学发展过程中,对刑事责任的根据有不同的观点。刑事古典学派主张道义责任论,主张刑事责任的根据在于行为人的犯罪行为,认为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虽然是追究刑事责任的条件,但却不是刑事责任的根据,因而被置于犯罪构成之外。刑事社会学派基于社会防卫理论,将犯罪人对社会的“危险状态”提到首位,认为主体比犯罪行为本身要危险得多,犯罪行为仅仅是“危险状态”的外化表现,追究刑事责任、适用刑罚不是根据犯罪行为,而是根据主体的“危险状态”,从而使主体的“危险状态”成为刑事责任的根据。中国刑法学界对刑事责任的根据也是聚讼纷纭,其中主要观点有:犯罪构成说、犯罪行为说、罪过说、社会危害性说、内容形式统一说,以及以意志自由为哲学根据、以犯罪构成为法律根据的哲学与法律根据统一说,和分别将社会危害性、犯罪构成、犯罪行为作为实质、法律、事实基础的哲学与法律根据统一说。上述主张中,受到多数学者赞同的是哲学与法律根据统一说。该说主张,从法学特别是刑法学角度看,刑事责任的根据就是行为人的行为具备刑法所规定的犯罪构成。因为,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也是犯罪基本属性的法律表现。一个人实施了具备刑法所规定的犯罪构成的行为,就表明该人犯了罪,他应当对国家承担刑事责任,国家则应对其追究刑事责任。因而行为具备犯罪构成,就是刑事责任的法律事实根据。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刑事责任的根据首先在于犯罪人是基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施了犯罪行为;其次,犯罪主体的犯罪行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实施,并对这种社会关系构成了侵犯。由于国家是这种社会关系的维持者,所以,国家应当对基于主观能动性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人追究刑事责任。
-
- 齐恒公守诺还地
- 齐恒公也是个信守承诺的明君,让我们来看看他守诺还地的故事。齐桓公即位后,亲自率领大军攻打曾经帮助公子纠争夺王位的鲁国, 鲁军节
-
- 秦穆公:羊皮换贤
- 秦穆公(?─前621),名任好,春秋时期秦国国君。自幼便胸怀大志,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任人唯贤,使国势逐渐强大起来
-
-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 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中,被提及最多的是 “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举,后世的寒食节、清明节,许多地方都认为源于介之推。这个
-
- 豫让:模范忠臣
- 赵氏灭掉了智伯领导的智氏集团。为了抒发自己报仇雪恨后的喜悦心情,赵氏的老大赵襄子找来能工巧匠,把智伯的脑袋砍下来做成了一件工
-
- 董仲舒斥孟子
- 董仲舒与孟子的学术之争是鲜为人知的,可能许多人不相信,但这却是真实的。董仲舒画像这天,几只蜜蜂正在董宅后院飞来飞去忙着采蜜。董
-
- 孟子为什么“出尔反尔”?
- 身为亚圣的孟子为什么”出尔反尔”呢?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战国时代,有七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家,叫做“战国七雄”。但是您可不要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