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将瘟舌
舌见红色.热蓄于内也.不问何经.宜用透顶清神散治之.
(图缺)
【介按】舌色如淡红、嫩红、或白中带红.外证初起微寒.继即发热不已.口渴甚者.温邪初起也.治宜辛凉清解.
如纯红或鲜红起刺者.胆经与营分邪热炽盛也.治宜苦寒清解.如不解,是温邪伏于少阴.而发于少阳之表.治以滋少阴之液.则少阳之热自解.如舌绛神呆.语言颠倒.小便赤涩.点滴如稠者.此热结膀胱也.急宜导赤清热.如舌色鲜红.神昏谵语.见于斑疹已透之后者.热痰乘于胞络也.治宜清热消痰.若舌色鲜泽纯红.外证神昏、谵语、烦躁不宁者.温邪入于胞络也.轻则于清解药中,加广郁金、鲜石菖蒲等味以开之.重则用牛黄丸至宝丹等、以芳香开窍,又据《舌鉴辨正》谓“将瘟舌.即纯红舌.非纯而不杂.即瘀红之色也.”脏腑热极者、中时疫者、误服温补者,皆有之.宜三黄白虎加连翘.或大小承气等酌用.此舌亦有表证者.则两脸周身必发热、头晕、目眩、乍热乍寒、脉浮数.邪热在太阳也.宜薄荷、荆芥、葛根、生甘草、凉散表邪.不可遽用“寒凉攻下”.今此舌只用含有刺戟性之透顶清神散以吹鼻取嚏.因病在神识昏愦之际.乃是临时救急之法也.
透顶清神散
猪牙皂角 细辛 白芷 当归上为细末.各等分.和匀.病患先噙水一口.以药少许吹鼻内.吐出水.取嚏为度.如未嚏,仍用此药吹入.凡瘟疫之家.不拘已未患者.皆宜用之.
【介按】此方取细辛、皂角.善能刺戟神经以开窍.配以白芷之芳香上达.当归之通脉舒筋.仿通关散之意以吹鼻取嚏.凡遇神识昏愦.人事不知之症.临时用之.即能开窍而苏神也.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
-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 尽管有人把袁氏家族的渊源追得很远,但正史不载,野史不信,笔者只是按照《后汉书》的记载追到袁绍的七世祖袁良那里。
-
-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 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中,被提及最多的是 “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举,后世的寒食节、清明节,许多地方都认为源于介之推。这个
-
- 王翦攻楚 先讨封赏
- 王翦,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军事家。他任将军时,正是秦始皇征伐六国,统一天下之时。王翦南征北战,功勋显赫,是一位既报国又谋身的谋略家。王
-
- 郭开如何陷害廉颇
- 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都特别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宋代的陆游曾写道:“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美国总统林肯说:“黄金诚然是宝
-
- 韩懿侯和赵成侯闹意见,竟让魏国逃过亡国一劫
- 话说赵国新近刚死了国君(公元前375年,赵敬侯去世,赵成侯继位),不便出远门打家劫舍。反正前方也有魏老大顶着,没他什么事,便私下盘算着搞
-
- 晋惠公和管仲为什么都叫夷吾?这名字是什么意思?
- 春秋时期的取名是要按照“五则六避”的规则来的,并不是随便取的,也没有什么贱名好养活的说法,对于上层统治阶级,名还是很重要的。晋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