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武器》
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是“迷惘的一代”的重要著作。1929年出版。
海明威在巴黎时起笔,之后在哈瓦那、基维斯、匹戈特、阿堪萨斯、密苏里的堪萨斯城、怀俄明州的谢立丹等地继续创作。在怀俄明州的大角山完成了初稿,回到基维斯后改写,后在巴黎修改定稿。
小说大意是:1917年,在意大刊——奥地利前线意军中服役的美军中尉亨利·腓特立休假后,返回驻扎在离奥地利前线不远的戈里齐亚的部队。在那儿,亨利认识了漂亮的英国女护士凯瑟琳·巴克立小姐。亨利向凯瑟琳求爱,也不过是逢场作戏、寻求刺激而已。而凯瑟琳克服对一年前战死的未婚夫的怀念爱上了亨利。亨利受重伤,转到米兰,在这又与凯瑟琳重逢。这次他真正爱上了她,并向她求婚。凯瑟琳不愿放弃现在的工作,因而拒绝了亨利。不久,凯瑟琳怀孕,亨利伤愈再返前线。不想意军溃败。意军官怀疑亨利是德军奸细将其拘捕起来。亨利被捕后又跳河逃走,找到凯瑟琳。两人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宪兵抓逃兵,亨利带凯瑟琳远避到中立国瑞士,等待着他们的孩子出世。而结果,凯瑟琳却在难产中死去。这一打击,使亨利对一切都看透了,厌倦了。他变成了一个无动于衷的“硬汉”。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对亨利与凯瑟琳的爱情悲剧的描写,指出帝国主义战争是使个人幸福再三遭到破坏的根源,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厌战、反战和绝望、迷惘的情绪。小说标志着海明威创作又向前迈进一步,把以往竭力回避的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放到重要位置上,着重解决“迷惘的一代”是怎样形成的这一主题。但消除战争的捷径似乎只有一个,即“永别了,武器!”。所以亨利开小差,而社会主义者波尼罗也开了小差。
小说在艺术上有鲜明的特色。它富于一种艺术的真实感。海明威从亲身经历中提炼小说的创作素材,并把个人的思想感受融注于小说中,实现了他的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原则。人物的塑造,事件的描写,常常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客观而真实地表现出时代的病症:青年一代在战争摧残下的迷惘失望。小说的笔法简洁凝炼,蕴含较大,呈现着海明威独特的“冰山”式的艺术风格。小说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爱情毁灭的结局与厌战、反战的思想情绪交织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悲剧色彩。语言上,作者较少使用形容词,多用简单的电文似的短句,继承了马克·吐温口语简洁明快的传统。故事的叙述上则是继承了福楼拜的叙事客观冷静而不露声色的风格,并在冷静中蕴含浓郁的抒情色彩。
-
- 岐伯治病的论理是什么?
- 一代名医岐伯参悟了不少治病论理,对后人治病给予了极大的帮助,让我们来看看他治病的论理。阴阳论自幼聪明的岐伯,对每件事情,都要摸清
-
- 拜孔夫子,还是拜文曲星
- 中国人有深厚的敬畏知识和看重读书人的传统,都希望能在考试中考出个好成绩,出人头地,可是在“知识崇拜”方面却并存着两个偶像,孔夫子
-
- 妇女祭祀床公、床母
- 我国汉族有床神信仰,床神有床公、床母之分。也许是由于妇女在生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民间在床神信仰中,多以“床婆”、“床母”相称,而“
-
- 李牧之死
- 吕不韦离开秦国后,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任命他做赵国的守相。这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司空马对赵王说:“文信侯在秦国任丛相,
-
-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 司马错与张仪就伐蜀或是伐韩的问题,争论于秦惠王之前,司马错主张伐蜀。张仪说:“不如伐韩。”惠王说:“我愿听听你的意见。”司马错张
-
- 魏文侯招贤兴国
-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争霸中原。统一的周王朝崩溃了,天下分裂成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有秦、楚、燕、韩、赵、魏、齐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