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书籍:新编世界近代史辞典 作者:程向东 朝代:1990-10-01 专题:书籍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相传为公元前6-5世纪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悉达多·乔达摩(即释迦牟尼)所创立。释迦牟尼(公元前565——483)是佛教徒送给他的尊号,意为释迦族的隐修者。他童年受婆罗门教的熏染,29岁出家求道,经过7年修行,创立佛教学说,并收容门徒,传教达40余年。佛教是印度古代社会人们反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的产物,主张在宗教领域内“众生平等”,认为人生只要修行即可解脱苦难而成为佛。佛教的经典是《佛经》,有经、律、论之分,合称“三藏”(共795部、3313卷)。第一部分是律藏,记载佛教僧侣的戒律及佛寺的一般清规。第二部分是经藏,是佛陀的说教集。第三部分是论藏,包含佛教哲学原理的解说。“戒律”被称为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另外还规定饮食要有节制;不观赏舞蹈、音乐、戏剧;不佩戴饰物;等等。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十二因缘、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的基础是苦,苦的根源又是无明,即不了解。“四圣谛”(即四真理):“苦谛”视人生的生老病死皆为苦;“集谛”阐明人生苦难的原因是欲望;“灭谛”说明只有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根除苦因,断除苦果;“道谛”说明自我修道是达到“涅槃”境界(即不生、不灭、永远超脱的最高理想境界)的必经途径。它以解脱苦难为人生目标,要人们“清静无为”,逃避现实,放弃斗争,并宣扬“善恶报应”的“轮回转生”思想,它提倡的“众生平等”,只不过是主张在信仰上不排除低级种姓的人。当释迦牟尼死后,佛教在印度本土日益发展。至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即被宣布为国教。约在1世纪时,佛教分裂为大乘(有运载之意)教和小乘教。二者仅在如何修行成道上有所不同。小乘教认为人的修行全靠自身苦修,求得自身解脱;大乘教特别是其中的净土宗则认为人只要诚心信仰菩萨,菩萨即可“普渡一切众生,使成佛道”。前3世纪,佛教开始由印度向南北传播,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南路是从南印传入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我国傣族地区,属小乘教;北路是从印北传入我国汉、藏、蒙等族地区以及朝、日、越等国,属大乘教。而印度本土的佛教,却从9世纪后逐渐被印度教排斥,趋于衰落,至13世纪终于消失。但东南亚各国至今佛教仍然盛行。佛教(主要是大乘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即1世纪中期(亦有主张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传入我国之后,经魏、晋、北朝,到隋、唐达到全盛时期。

上一篇:印度土邦 下一篇:种姓制度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川岛芳子或是双性恋 遭日本养父强奸改变性取向
川岛芳子或是双性恋 遭日本养父强奸改变性取向
资料图:川岛芳子戎装照在日本的谍海中,“巾帼女豪们”的手段丝毫不逊于男子,而这些女谍中的头号人物,无可争议的当数川岛芳子。她的活
荀子如何教导楚庄王治理国家?
荀子如何教导楚庄王治理国家?
荀子是如何教导楚王治理国家的呢?其中有这么个故事。楚庄王听说荀子是当世的大儒,便派人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儒学荀子听
董卓洗劫洛阳城
董卓洗劫洛阳城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迎少帝初入洛阳时,“步骑不过三千”。他自知仅凭这些人马不足以征服四方。
子婴是秦始皇的儿子吗?揭秘秦王子婴的身世之谜~
子婴是秦始皇的儿子吗?揭秘秦王子婴的身世之谜~
子婴是秦始皇的儿子吗?本期百科档小编要给大家揭秘的是秦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子婴的身世之谜,大家如果还不了解子婴,那就和百科档一起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周宣王的时候,晋国国君是晋穆公,穆公的太子叫仇,后来又生了个小儿子成师。《左传》和《史记》都记录说,当时就有个叫师服的贤大夫发表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一般的观点认为,重耳成为晋文公以后,封赏时忘了介之推。其实割股那么轰轰烈烈的事,要说忘了,大概不太容易。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