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让吞炭一卷元明杂剧本 霍光鬼谏一卷景元刊本 敬德不伏老一卷
富春堂刊本
【解题】:
按三本皆不著撰人。王国维《曲录》二据元姚桐寿《乐郊私语》所称“海盐杨康惠公梓节侠风流,善音律,今杂剧中有《豫让吞炭》、《霍光鬼谏》、《敬德不伏老》,皆康惠自制,以寓祖父之意,第去其著作姓名”云云,定为元杨梓所撰。梓海盐人,失其字。祖春,宋武经大夫。父发,仕宋官枢密院副都统,入元授福建安抚使,领淛东西市舶总司事,卒追封弘农郡侯。梓至元三十年以招谕爪哇等处宣慰司官,随福建行省平章政事伊克穆苏招谕爪哇,有功,后为安抚总使,官至嘉议大夫、杭州路总管,致仕卒,赠两浙都转运使、上轻车都尉,追封弘农郡侯,諡康惠。《豫让吞炭》称智伯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于蓝台,求三家地。韩魏皆以万家邑与之,赵襄子独不许。智伯合韩魏兵伐之,豫让谏不纳。襄子保晋阳,决水灌其城,不没者三版。韩魏咸自危,襄子臣张孟谈,说韩魏决汾绛水灌智伯军营,遂灭智氏,三分其地。襄子挟恨,漆智伯头以为饮器。豫让欲刺襄子为智伯复仇,潜入襄子第,伏厕中。襄子搜得之,重其义,纵之去。让乃漆身吞炭伏州桥下,伺襄子过刺之。襄子心动,又搜得之。让知不免,请得襄子衣而刺之,襄子脱衣与之。让剉衣碎之,即自刎。事全本史传。《霍光鬼谏》称光官大司马,昭帝崩,立昌邑主,无道,废之,立宣帝。帝以光拥戴功,授其子霍山、霍禹以官。光以二子无知,代辞,上不许,旋奉命采访五南。归则二子以妹成君进于上为后,光闻益怒,召二子痛责之,即见上,请贬二子为民,下成君于冷宫,上亦不许。光由斯感疾,上亲临问之,因奏山禹必反,他日但怜老臣勿剖棺戮尸足矣。竟不起。其后山禹果谋反。光之鬼夜趋承明殿,奏其事。上因诛山禹而祀霍光之墓。《敬德不伏老》称唐王平区夏,设功臣宴,招十路总管赴宴,各因功定其位次。尉迟恭与李道宗争位,殴道宗,折其齿。上怒,贬恭为民,令回家闲居。其后三年,高丽王以唐秦叔宝病,尉迟恭贬,有隙可乘,命将铁勒金牙入犯,屯兵界上,搦尉迟恭战。上命徐茂公往起之,及相见,恭乃称有风疾,不可用。茂公审其伪,属军校诡称高丽卒,至其家肆扰。恭出奋击之,而茂公适至,度不能隐,乃还朝,将兵与铁勒金牙战,擒之,诏复封鄂国公。梓将家子,任侠尚气,故所谱三剧,悉桓武义烈之行,词亦豪迈激宕,称其为人。明清武将如陈大声、薛论道、汤贻汾,虽皆以曲著,然其词固不得与元人比拟。自元以降,武夫工曲固当以梓为首矣。唯姚桐寿称其制曲以寓祖父之意,梓父发以宋臣降元,未为纯节,岂发心怀故国,虽附元而情非得已,其衷曲有非他人所能知者,梓乃托之于曲,述豫让、霍光之事而表其心迹,隐为先人地耶?此固非后人所能详知已。
-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包世臣简介与解题: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邓石如弟子,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
-
- 思想家曾子的故里在哪里 曾子的后人是谁
-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
-
- 对董卓的评价
-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后汉书评曰:“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
-
- 孟子谏齐宣王勿好财色
- 一次,有人建议齐宣王拆毁明堂,齐宣王去向孟子讨教:“先生,您说要不要拆毁明堂?”齐宣王孟子答道:“明堂是有道德而能统一天下的王者的殿
-
- 齐宣王拜颜斶
- 齐宣王田辟疆(公元前301年),战国时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妫姓。公元前320年继齐威王为田氏齐国第五代国君,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齐宣
-
- 要离杀庆忌
-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光,在伍子青的引荐下结识了侠士专诸,利用专诸刺杀了吴王僚,自己作了吴王,即吴王阖间,但阖间总有一个心病未了,那就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