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儒学百科全书

贺麟

【生卒】:1902~1992

【介绍】:

中国现代哲学家。字自昭,四川省金堂县五凤乡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八月十九日(1902年9月20日),卒于1992年9月23日。

生平 贺麟出身于一个乡绅家庭。自幼深受儒学熏陶,特别喜爱宋明理学。1919年秋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在清华读书7年,深受梁超、梁漱溟、吴宓的影响。1926年夏至1930年夏在美国奥柏林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及其研究院留学,攻读西方哲学史,获哈佛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30年秋,进柏林大学学习德国古典哲学,受到新黑格尔学派的影响。1931年夏回国至1937年抗战爆发,在北京大学任教并在清华大学兼课,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主讲哲学问题、西方哲学等。抗战八年和胜利后的三四年,贺麟的哲学思想日渐成熟。此期间执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和北京大学,组织并主持了“西洋哲学名著编译会”。1949年以后,继续执教于北京大学。1955年后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从事外国哲学史研究,为一级研究员。他曾任第四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学术思想 可分为下列两个方面论述。

理想的唯心主义 贺麟40年代的哲学思想体系是道德的理想主义的形上学,是中学西学、心学理学两面之调解的“理想的唯心论”。贺麟认为,中国哲学非不玄妙而形而上,但却疏于沟通有无、主客的逻辑桥梁,缺少一个从本体打入现象界的逻辑主体。“逻辑的心”即是一理想的超经验的精神原则,是经验行为、认识和价值的主体。他主张用西方哲学之逻辑理念法度、普遍规律、知识系统之“心”加强中国哲学之道德行为、价值评价之“心”。这一理念之心又是万事万物的精华。万物之色相、意义、条理、价值之所以有客观性,即由于此认识的或评价的主体有其客观的必然的普遍的认识范畴或评价准则。万物的意义、价值由主体所赋予。由此出发的唯心论,是即心即理、亦心学亦理学的精神哲学。贺麟的理路,是融会陆王、程朱,而又以康德的批判哲学、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加以提扬和重释。后起的当代港台新儒家实际上是循此路径而发展的。贺麟说,他的主张,“就知识之起源与限度言,为唯心论;就认识之对象与自我发展的本则言,为唯性论;就行为之指针与归宿言,为理想主义”(《近代唯心论简释》)。这一唯心论,在政治上注重研究决定整个民族命运的命脉与精神,特别是理性精神和自由精神;在道德论上持尽性主义或自我实现主义;在人生论上持理想主义。贺麟哲学讨论了心物问题与知行问题。在心物问题上由心物平行说发展到心体物用论,把自然之物和文化之物都看成精神的表现。在知行问题上,强调知行之间的动态整合,并根据行为心理学、意识现象学和近代西方身心学说重新诠释宋儒和孙中山的知行关系学说。

在本体方法学上,主张直觉方法与理智方法的综贯,认为本体方法或哲学方法是由“前理智的直觉”(感性直观)到“理智的分析”(知性直观)到“后理智的直觉”(理性直观)。他说:“先用直觉方法洞见其全,深入其微,然后以理智分析此全体,以阐明此隐微,此先理智之直觉也。先从事于局部的研究,琐屑的剖析,积久而渐能凭直觉的助力以窥其全体,洞见其内蕴之意义,此后理智之直觉也。直觉与理智各有其用而不相背。”(同上)贺麟对于中西哲学的生命层面、价值层面的体悟能力很强,强调天才的直观与谨严的系统的统一,生命体验与逻辑法则的统一,整体的、当下的、瞬时的直接把握与理性方法的统一。直觉是生活的态度,是人生的境界。

中西文化观 贺麟批评了“入主出奴的东西文化优劣论”和“附会比拟的中西文化异同论”,主张以自由自主的精神或理性为主体,去吸收融化、超越扬弃外来的或以往的文化,尽量取精用宏,含英咀华。他提出“化西”的主张,甚至要求“华化”或“儒化”西洋文化。他肯定“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洗刷,反对将儒学或民族文化偏狭化、浅薄化、孤隘化,认为关键在于中国人能否真正彻底、源源本本地了解、把握、吸收、转化、利用、陶熔西洋文化,以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新的民族文化。他主张在儒学教、礼教、理学的习学上吸收西方艺术、基督教精华和正宗哲学,使儒学艺术化、宗教化、哲学化,更加发挥其指导人生、提高精神生活和道德价值的特殊功用。他主张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的哲学与孔、孟、老、庄、程、朱、陆、王的哲学结合起来,创立理想主义和理性主义相结合的新儒学、新文化。认为,作为宇宙人生之真理、万事万物之准则和真善美永恒价值的“道”即是本体,而精神则是主体。精神是以道为体而以自然和文化为用的意识活动。精神在文化哲学中取得主要、主动、主宰的地位。所谓文化就是经过人类精神陶铸过的自然,而“理”或“道”不过是蕴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法则。贺麟晚年相信辩证唯物主义,但认为好的唯物主义是理想和理性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也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性。

著作 贺麟的主要著作有:《德国三大哲人处国难时的态度》、《近代唯心论简释》、《文化与人生》、《当代中国哲学》、《黑格尔逻辑学简述》、《现代西方哲学讲演集》、《黑格尔哲学讲演集》、《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等;主要译著有:斯宾诺莎的《致知篇》和《伦理学》,黑格尔的《小逻辑》、《精神现象学》和《哲学史讲演录》,克思的《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批判》、《博士论文》等。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荀子如何教导楚庄王治理国家?
荀子如何教导楚庄王治理国家?
荀子是如何教导楚王治理国家的呢?其中有这么个故事。楚庄王听说荀子是当世的大儒,便派人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儒学荀子听
晋文侯为什么勤王,文侯勤王的历史意义
晋文侯为什么勤王,文侯勤王的历史意义
公元前785年,晋国第九位国君晋穆侯去世。按照周礼“嫡长子继位”的规定,应该由穆候长子姬仇继位。但是,手握军事权力的穆候之弟(不知
介子推功不言禄原文、翻译及知识梳理
介子推功不言禄原文、翻译及知识梳理
晋侯①赏从亡者②,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介之推雕像推曰:“献公之子九人③,唯君在矣。惠怀④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
秦始皇何时对王翦起了疑心
秦始皇何时对王翦起了疑心
灭楚之战中,几十万大军在楚地按兵不动,这不免令人起疑。因为,万里进军,求的是速战速决,要是耗在那里,再好的时机也会耽误的。可是,秦始皇
孟子谏齐宣王勿好财色
孟子谏齐宣王勿好财色
一次,有人建议齐宣王拆毁明堂,齐宣王去向孟子讨教:“先生,您说要不要拆毁明堂?”齐宣王孟子答道:“明堂是有道德而能统一天下的王者的殿
晋襄公太懦弱,大臣在他身上吐痰,都不计较!
晋襄公太懦弱,大臣在他身上吐痰,都不计较!
这也是一代雄主之后接班人的共同特征,如胡亥较之于嬴政,汉惠帝较之于汉高祖,刘禅较之于刘备,唐高宗较之于唐太宗,建文帝较之于明太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