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儒经之一,据说为孔子所作。一般认为,《春秋》原是鲁国的史书,当时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史书,只是名字不同,鲁国的史书叫《春秋》,它记述的大体是东周前半期的历史,所以习惯上把这一时期叫做“春秋时期”,孔子曾经对鲁国的《春秋》进行过加工和整理,所以称孔子作《春秋》。
古代的社会生活,讲究上下等级尊卑关系。同一事件,由不同的人实行,名称也不同。比如杀人,君主杀臣子,叫诛;臣子杀君主,叫弑。周天子死叫崩,诸侯国君主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如此等等。《春秋》记事,自然也要使用这套术语。然而在儒者看来,《春秋》所使用的术语,都有特殊的意义,其中寄托着孔子对事件本身的批评和表彰态度。
由于鲁国在当时的特殊地位,各国发生大事,往往要向鲁国报告,所以鲁国的史书也就比较全面。但是,当时的许多诸侯违背礼制,连周天子的号令也可以不听,所以对制度的遵守也就免不了有缺。在记事问题上也是如此,有的报告不一定及时,有的甚至不一定报告,所以《春秋》的记事就未免不全。而儒者们往往认为,那些没有记载的,是孔子故意不记。这样,哪些记载,哪些不记载,其中也蕴涵着孔子非常深刻的思想。
因此,从《春秋》的文字之中寻找孔子寄托的思想,就成为《春秋》学的重要内容。儒者们读《春秋》,目的不是从中了解历史,而是通过《春秋》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去了解孔子对这些事件的态度。这些态度归结到一点,就是应该如何遵守礼仪制度。孔子所表彰的,就是后世的榜样;孔子所批评的,后世就应该禁止去做。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儒者们认为,孔子通过对《春秋》中事件的记述,批评了那些作乱的臣仆和为非作歹的儿子。这样,《春秋》对于儒学来说,也就不是一部历史书,而是经,即讲述如何为臣、为子道理的书。
-
- 介之推不姓介为什么?
- 华人对一个人的称呼很有意思,有姓名、名字、名号、姓氏等等,说起来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今天我们要讨论姓氏是什么?姓氏又是怎么来的呢
-
- 子产为何不毁乡校?
- 子产实行仁政,听从百姓建议,为什么不毁乡校呢?且让我们细细道来。
-
- 苏代帮甘茂借游说谋官
- 战国时期, 楚国人甘茂, 曾经在秦国担任宰相。后来他遭人诬陷, 被迫从秦国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