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儒经之一,是孟轲和他的弟子们合作而成的著作,主要讲述孟子的思想。全书共七篇,每篇又分为上下两篇。第一篇《梁惠王》,通过孟子和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的问答,比较集中地论述了仁政思想(见“仁政说”)。第二篇《公孙丑》,上篇评述了管仲、孔子等历史人物。孟子认为,管仲的时代,是非常容易实行王道仁政的时代,但是管仲那样得到君主的信任,又那样长久地掌握着齐国的政权,却未能使齐国实行王道仁政,其功业是不足称道的。至于孔子,孟子认为,从有人类以来,再没有比孔子更加伟大的人物。篇中还集中记述了孟子善于养护自己浩然之气的思想。下篇则是记述孟子待人处事的言论和事迹。第三篇《滕文公》,除继续阐述王道仁政思想以外,孟子还特别指出“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也就是说,只有找到一个好的执政者,他能够把国家治理好,才是真正的仁。这和孔子说的,把正直者提拔起来,才是真正的爱人,才是仁德的思想是一致的。这一篇,还记述了孟子关于必须批判墨子、杨朱,以端正人们思想、杜绝邪说的言论。第四篇《离娄》,讲述治国一定要有个基本原则,才能把国家治理好。而治国的基本原则就是仁,并且论述了行仁的效果。下篇还讲道,如果君主把臣子像尘土一样作践,臣子就可以把君主看做仇敌。第五篇《万章》,集中论述了尧舜的事迹,以及上帝如何任命君主。还记述了孟子对古代许多贤人的评论。第六篇《告子》,较为集中地论述了人的本性问题,提出了人性本善的命题,批评了告子认为性无所谓善恶等主张。这一篇的下篇,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命题,即人人都可以做得像尧舜一样好,并且论述了如何才能成为尧舜。篇中批评了霸道,还特别批评了当时主张用战争统一天下的主张,认为这样的人应该受到最严厉的惩罚。最后第七篇《尽心》,从“尽心知性”(见“尽心知性知天”)、顺从天命开始,最后论述了每500年将要出现圣人结束。
《孟子》一书汉代曾经有人作注,但长期没有受到重视。从唐朝末年开始,《孟子》才逐渐受到重视。宋代,《孟子》一书的地位急剧上升,朱熹把它和《论语》等书编为《四书》,成为儒者们的必读书。
-
- 曾子拜母噬指讲的是什么故事?
-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
-
- 对董卓的评价
-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后汉书评曰:“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
-
- 董卓部下一览
- 董卓西凉军人才济济,其中不少羌胡将领。
-
- 宋国华元被俘,留在楚国的故事
- 华元作为人质留楚期间,通过公子侧结交了公子婴齐,与婴齐十分要好。一日,聚会之间,论及时事,公子婴齐感叹道:“今晋、楚分争,日寻干戈,天下
-
- 晋文侯为何取名为仇,晋文侯夺回君位
- 取名为仇晋文侯,姬姓,名仇,晋穆侯之子,母亲姜氏是齐国宗室之女。晋穆侯四年(公元前808年),晋穆侯迎娶姜氏为夫人。晋穆侯七年(公元前805年
-
-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 一般的观点认为,重耳成为晋文公以后,封赏时忘了介之推。其实割股那么轰轰烈烈的事,要说忘了,大概不太容易。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