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原为儒经《礼记》的一篇,后来受到特殊重视,被朱熹编入《四书》。据说《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现代的学者许多不承认这种说法,不过《中庸》的思想比较接近《孟子》则是事实。
依传统注释,说“庸”就是用,“中庸”,就是要阐明中和的用,即如何在行动中贯彻中和的原则。所谓“中”,就是内,即喜怒哀乐等诸种情感尚在心内而没有表现出来;“和”,就是情感已经表现出来并且都能合乎礼制。因此,贯彻中和的原则,也就是要求人们从内到外,都能正确地遵守礼制。而《中庸》作为《礼记》的一篇,目的也是在于指明,对礼制的实行一定要做到不过分,也不要有什么不足。
要能够做到完全符合礼制的要求,真诚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中庸》篇特别强调诚意,认为诚意者可以帮助天地完成养育万物的工作。并且认为,诚意的人,可以有先知的功能。先知国家兴旺或灭亡,先知祸福与善恶。
《中庸》还指出,鬼神是看不见、听不到的,但它们体现于每一个物,每一个物都不能离开它们。鬼神经常地好像就在头上,好像就在自己左右。因此,祭祀一定要虔诚,要敬爱自己的祖先和父母,要像他们在世时那样对待他们。《中庸》还说,宗庙的礼仪,是祭祀祖先的;郊社的礼仪,是祭祀上帝的。懂得祭祀祖先和上帝的礼仪,治理国家就会像看清自己手掌中的事物一样容易。
《中庸》援引《诗经》说道,优秀的君子,一定受到天的保佑。因此认为,德行高尚者,一定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一定有丰厚的收入,一定有美好并且广泛传颂的名声,并且一定会长寿。这一切,都是天命,所以,有高尚德行者一定能得到天的任命。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和中国哲学小百科全书有关的内容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秦穆公的“西部大开发”
- 比晋文公稍晚一些时候,秦穆公在西方也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再次提醒,因为秦穆公一直是在西部混,本书就未把他列入春秋五霸)。秦人为嬴姓,本
-
-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 1908年11月的一个寒冷冬夜,宫中突然派出一大队的太监来到醇亲王府,在好一阵手忙脚乱之后,一个半睡半醒的孩子在父亲及乳母的陪同下被
-
- 孔子门人曾子故里在哪里
- 曾子又叫曾参,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山东作为孔孟之乡,人文色彩浓厚,曾子也是山东省嘉祥县人,这点从史记和建筑遗迹上都可以看出来。
-
- 兵痞董卓
- 董卓——身经百战的西北兵痞,兽性匪类的“凉州帮”帮主;汉献帝的拥立者成了第一个专政首相;史称他是一个百年不遇罪恶滔天令“人神波
-
- 华元劝晋国、楚国休战
- 晋国、楚国两大国之间连年征战,各自损失极为惨重。宋卿华元得知晋、楚两国有谋求媾和之意,就主动出来斡旋,促成晋、楚结盟。华元不但
-
- 介之推不姓介为什么?
- 华人对一个人的称呼很有意思,有姓名、名字、名号、姓氏等等,说起来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今天我们要讨论姓氏是什么?姓氏又是怎么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