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

汉代儒者董仲舒的著作。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见“独尊儒术”),并写下了《春秋繁露》一书,该书通过对《春秋》一书的讨论,来阐明儒术的各种问题。

《春秋繁露》第一篇《楚庄王》,从《春秋》记载楚庄王杀夏徵舒楚灵王杀庆封两件事的用词不同开始,讨论《春秋》中所蕴含的孔子思想。这是“《春秋》公学”(见“《春秋公羊传》”)的典型方法。该篇指出,《春秋》有两条重要原则:一是奉天,即崇拜上帝,按上帝的教导行事;二是法古,即把古代圣人的言行作为行动的法则。这两条原则,也是儒学的基本原则。以下数篇,也都是讨论《春秋》中的各种事件以及对它们的记述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其第六篇《王道》,指出《春秋》中所记载的那些异常现象,比如彗星出现,梁山崩塌,六只鸟儿倒退飞行等等,都是天对人事的反应,是国家动乱的前兆。

通过对《春秋》中各种问题的讨论,董仲舒逐渐进到国家治理中的各种问题。在第二十三篇《三代改制》中,董仲舒指出,作为统治整个天下的王者,都是受到天的任命的。而王者接受天命之后,也必须首先确定每年每月的首日,改变服装的颜色,制订礼乐制度,以表明自己的统治是接受天的任命。这一篇还指出,天子的意思就是说上帝保佑他、把他作为自己的儿子。这是董仲舒的天子论。

接着,董仲舒讨论了国家的各种制度。比如,第二十四篇《官制象天》指出,依照古代的官制,君主之下,有3个公爵,9个卿位,27个大夫,81个元士,总共120人。为什么从三开始,以后又依次增加三倍?董仲舒认为,这是因为三是天的一个重要数字,比如三个月为一季,天地和人为三才,天上的日月和星为三光等等。董仲舒还具体讨论了每种官职的封地大小,应从国家取得报酬的多少,以及每人应该管辖下级官吏的数目等等。

讨论了具体的政治设施之后,董仲舒讨论了治国的基本原则,这主要是仁义之道的内涵、作用,以及如何贯彻仁义之道,并且讨论了人的本性问题。在第三十五篇《深察名号》中,董仲舒特别指出,天是不讲话的,因此,天需要一个代言者,圣人,就是天的代言者。圣人制订的各种名称,就代表着天意。比如天子这个名称,就代表着天意。而被称为天子的人,就应该把天看做自己的父亲,像儿女孝顺父母一样,孝顺天。

从第三十八篇《五行对》开始,董仲舒讨论了五行、阴阳问题。因为在他看来,天有阴阳和五行,并且通过阴阳、五行的运动,来表明自己的行事原则。比如说,阳尊贵而阴卑贱,天特别爱护阳而不是特别爱护阴。这些,就是天道。人的行事,就应该效法天道。在这些篇中,董仲舒还借助阴阳、五行,对人和物进行分类,认为天和人是同类,所以能够相互感应。人行事的善恶,天都知道,并且会作出相应的反应。

从第六十六篇《郊义》开始,讨论祭祀问题。董仲舒认为,根据《春秋》,天子每年应该祭天一次,祭祀宗庙四次。天子祭祀天,就是实行孝道。天子不可以不祭天,就像人不可以不供给父亲饮食一样。而各种祭祀之中,最重要的是祭祀天,如果不祭祀天,祭祀别的任何神灵都没有什么作用。作为天子,假如不祭祀天,天就不会保佑他。讨论了对天的祭祀之后,董仲舒还特别讨论了对其他鬼神的祭祀问题。其中特别讨论了雩祭,即求雨的祭祀。他主张设置一条土,使它和天发生感应,从而使天降下雨水。

《春秋繁露》在流传中,有些篇章散失了,因而有人怀疑现在传本的真实性,这些怀疑多根据不足。《春秋繁露》不仅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也反映了汉代儒学的基本面貌。一直到隋唐时期,儒学讨论的许多问题还未能超出《春秋繁露》的框架。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卢照邻简介 卢照邻是怎么死的?
卢照邻简介 卢照邻是怎么死的?
​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
诸葛亮不遇刘备会隐居一生吗
诸葛亮不遇刘备会隐居一生吗
作者:长空星照 来源:新浪博客三国时期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多文臣武将都在很年轻时就能出人头地。又因为诸侯都想成就自己的“大业
拜孔夫子,还是拜文曲星
拜孔夫子,还是拜文曲星
中国人有深厚的敬畏知识和看重读书人的传统,都希望能在考试中考出个好成绩,出人头地,可是在“知识崇拜”方面却并存着两个偶像,孔夫子
周定王兄终弟及,楚庄王问鼎中原
周定王兄终弟及,楚庄王问鼎中原
如果司马迁的《史记》没有记错的话,大周王朝此次难得地出现了一次“兄终弟及”。按《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匡王去世之后,继承王位的
武庚叛乱
武庚叛乱
公元前1066年二月底,姜太公与周武王率军伐纣攻入朝歌,商军战败,血流飘杵。武王斩纣头,杀妲己,报了囚父之恨。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周宣王的时候,晋国国君是晋穆公,穆公的太子叫仇,后来又生了个小儿子成师。《左传》和《史记》都记录说,当时就有个叫师服的贤大夫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