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紫碧山房用杜甫诗韵得二律(其一)

【原文】:

楼高始觉太虚宽,无限情结古欢。

此日登临供点笔,何人酩酊倩扶冠。

千峰耸翠澄秋宇,一雁遥空送早寒。

处处茅檐真乐意,豳风图画坐中看。

【原文作者】:爱新觉罗·奕詝

【赏析】:

“楼高始觉太虚宽,无限诗情结古欢。”不言登高,而说楼高,是人已在楼上。不说视野开阔了,却言天空变得宽广了,此为主观对于客观的一种外化的表现。诗人联想到古人重阳日的种种风雅传统,不觉高情无限,所谓得忘筌、得意忘形。首联叙述交代甚为含蓄,但愈发显得神采飞越。作者明写楼,实际上暗写了人;粗点一笔“太虚”,又为全篇情志的抒发展示了一个高旷澄远的背景空间,以此领起下文,确实意态不凡。

“此日登临供点笔,何人酩酊倩扶冠。”颔联正面破题。每逢重九佳节,高士墨客无不攀高远眺、饮酒赋诗,游兴正浓时,孟嘉帽落,更为风流。这是“登临”呼应上联之“楼高”,“供点笔”应“诗情无限”。“何人酩酊”实际说自己酒意朦胧,反扣前之醉语“始觉太虚宽”,“倩扶冠”则暗扣“结古欢”之意。晋时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晋书》)。化者化用此典,自况名士风流蕴藉之态。一二两联错综交合表现了作者佳日重阳的欢情浓兴。

“千峰耸翠澄秋宇,一雁遥空送早寒。”遥骋远目,万千峰岭,滴翠高耸。天高气爽,净碧万里。深秋时节,早寒袭人,已有北雁南飞。历来文人皆悲秋,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积淀现象。但奕詝此诗并未流于程式,作者虽写凉秋寒意,但并不给人以哀伤萧瑟之感。相反,这一氛围境界倒暗喻着时令虽更迭有序、山河却牢固久长的感受与理想。显然,意象的表现、情感的流露合于作者的气质、身份以及人生的态度,因而诗之颈联,既是写景,同时也是抒情。

“处处茅檐真乐意,豳风图画坐中看。”“豳(bīn)”,古国名,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自后稷曾孙公刘率领周族迁来此地后,观察地形水利,开垦荒地,遂使居处得以安定。作者所写“处处茅檐”,也正是他追慕不已的“豳风图画”中景。作为一代帝王,其主观意愿上谁不想国泰民安、垂拱而治呢?如果说颈联是一卷江山久长的山水画,那么尾联则可以说恰似一幅安居乐业的写意图。当此高秋佳节,领略如此画图,怎不诗情无限、乐意无边呢?

一二两联写登高,从时间上拉长,侧重写情;三四两联写对景,在空间里铺开,侧重写志。全诗意趣首尾相应,情志前后交融,立体感强,诗味也浓淡相宜、耐人咀嚼。

值得说明的是:奕詝此诗乃次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之韵。杜甫原诗是这样的: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有意思的是,奕詝依次步韵,但与原诗的意蕴情调却大为不同。杜甫诗写得悲观凄楚,奕詝诗写得乐观自得,读者倘若将两者对比着来欣赏品评,那么定然会别有一番趣味的。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华元从俘虏到关键先生,且看华元如何逆袭
华元从俘虏到关键先生,且看华元如何逆袭
楚邲之战后,取得胜利的楚庄王志得意满,开始到处惹是生非。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又派公子冯出使晋国。从楚国到齐国需途
鬼谷子简介,鬼谷子有多牛
鬼谷子简介,鬼谷子有多牛
我国传统文化有“三教九流”之说,九流之中有一派叫做“纵横家”。鬼谷子被公认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
晋文公在曹受辱,被人偷看身材
晋文公在曹受辱,被人偷看身材
重耳一行离开了齐国,又开始了他们的列国之旅。他们第一个到的国家,是楚国的新小弟曹国(现山东省定陶县西北)。曹国是个典型的小国,夹存
狐偃是如何将晋文公推向复国的道路的?
狐偃是如何将晋文公推向复国的道路的?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是人生中的指路明灯,是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超越千年
孟子谏齐宣王不伐燕国
孟子谏齐宣王不伐燕国
齐国征伐燕国,杀了燕王姬哙。齐宣王向孟子请教:“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可又有人对我说可以吞并它。以一个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攻伐另
齐宣王拜颜斶
齐宣王拜颜斶
齐宣王田辟疆(公元前301年),战国时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妫姓。公元前320年继齐威王为田氏齐国第五代国君,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齐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