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卷”事件
1973年,江青等人借一份考生试卷制造的一起“反右倾复辟”的事件。由于大学招收的工农兵学员普遍文化程度较低,1973年4月3日,国务院批转《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强调要重视文化程度,进行文化考查。这一措施被江青等人说成是“智育第一”,并指使时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的毛远新拿出材料来,“找一块打人的石头”。6月下旬,辽宁锦州市兴城县白塔公社的插队知识青年张铁生(时任生产小队队长),在参加入学文化考查中,自感成绩不够理想,录取无望,便在理化考卷的背面写下了事先准备好的一封信,说自己“始终热衷于农业生产,全力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像“书呆子”那样有时间复习,希望各级领导在这次考查中“能对我这个小队长加以考虑为盼”等。毛远新获悉后,亲自删改该信和写出编者按,说这名考生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事实上语文得38分,数学得61分,理化得6分),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经他指示,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予以刊登。8月10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加了编者按,称“白卷”“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其他报刊立即转载,发表文章,说高校招生的文化考查是“旧高考制度的复辟”,“是对教育革命的反动”等,由此再次掀起一股否定学习文化学习科学的浪潮。江青等人吹捧这个考生敢于反潮流,是个英雄。此后,张铁生上了大学,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了铁岭农学院的领导,还当上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到处演讲,煽动造反。“白卷”事件是江青集团制造“反右倾回潮”运动的一个典型事例,在教育界、文化界产生了恶劣影响。
-
-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 1908年11月的一个寒冷冬夜,宫中突然派出一大队的太监来到醇亲王府,在好一阵手忙脚乱之后,一个半睡半醒的孩子在父亲及乳母的陪同下被
-
-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 周宣王的时候,晋国国君是晋穆公,穆公的太子叫仇,后来又生了个小儿子成师。《左传》和《史记》都记录说,当时就有个叫师服的贤大夫发表
-
- 董仲舒斥孟子
- 董仲舒与孟子的学术之争是鲜为人知的,可能许多人不相信,但这却是真实的。董仲舒画像这天,几只蜜蜂正在董宅后院飞来飞去忙着采蜜。董
-
- 孟子为何被荀子所“非”?
- “非”带有否定、批判的意思,孟子为何被荀子所“非”呢?且让我们一探究竟。荀子把孔子当做圣人看待,从政治主张、学术思想,到道德情操
-
- 张仪连横
- 战国末期,秦惠王任用张仪做国相,用连横政策对付诸侯的合纵政策,取得巨大成功。张仪先后去魏国四次,终于劝说魏哀王尊秦王为帝。接着,张
-
- 撵山
- 这是一个布依族的幽默故事,一起来看看。一天土司带着甲金去撵山。到了山上,土司让甲金去撵野物,自己却闲坐着休息。甲金跑进林子,大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