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伪表示
即虚伪的意思表示,指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而为虚伪的意思表示。虚伪表示的特征在于,当事人之间欠缺效果意思,并不想使其行为发生法律上的效力。虚伪表示构成要件:(1)须有意思表示之存在;(2)须表示行为与效果意思不一致;(3)须表意人本人对其效果意思与表示行为不一致有认识;(4)须其非真意表示与相对人通谋为之。通谋指表意人与相对人共同为非真意的意思表示,因此,双方当事人必须有意思上的联络,始能构成通谋。也就是说,虚伪表示须有两个非真意存在,即表意人的虚伪意思表示和相对人的虚伪意思表示,并且这两个虚伪意思表示互为条件,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必要。如果表意人和相对人为数人时,则只有表意人全体和相对人全体共同为虚伪表示而有意思上的联络时,始构成虚伪表示。虚伪表示的目的对虚伪表示的构成并不产生任何影响。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而为虚伪意思表示时,其意思表示无效。所谓无效指对双方当事人均属无效,纵令第三人主张为有效,当事人之间也不因此而为有效。第三人知悉他人之间的虚伪表示则为恶意第三人,对于恶意第三人而言,虚伪表示为无效。因为第三人知其为虚伪表示,不因其无效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第三人如果不知他人之间的虚伪表示,则为善意第三人。对于善意第三人而言,不得以虚伪意思表示无效而对抗第三人。当事人不得对于第三人主张其行为的无效,第三人主张无效或有效,则根据他的自由选择而不受限制。表意人一旦与行为人为虚伪意思表示,原则上应为无效。但是,基于某种原因,即便构成虚伪表示,亦可被排除适用。这主要发生在两种情形:(1)为保障公众信用和交易安全而须牺牲当事人的利益时,得排除虚伪表示之适用。例如,向公众发行股份的行为在公司成立后不得以虚伪表示为由主张其无效;(2)关于身份行为。为尊重当事人意思,婚姻无真意应为无效,善意第三人不得主张其为有效。关于虚伪表示之规定,原则上准用于意思通知和观念通知。如果意思通知或观念通知人与相对人通谋而为意思通知或观念通知,则其行为无效。
-
- 拜孔夫子,还是拜文曲星
- 中国人有深厚的敬畏知识和看重读书人的传统,都希望能在考试中考出个好成绩,出人头地,可是在“知识崇拜”方面却并存着两个偶像,孔夫子
-
- 秦穆公是如何打败晋襄公的?
- 秦穆公对中原霸主已经彻底失望,但他必须让晋国人知道厉害,必须敌人面前为自己扬威。就在晋国君臣沉溺于一片锣鼓喧天之时,秦穆公行动
-
- 武庚叛乱
- 公元前1066年二月底,姜太公与周武王率军伐纣攻入朝歌,商军战败,血流飘杵。武王斩纣头,杀妲己,报了囚父之恨。
-
- 华元如何劝退楚国,使楚、宋休战的?
- 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渐渐强大起来。楚庄王问鼎中原,意欲称霸诸侯。公元前597年楚兵伐萧,宋国曾派人去救萧,楚庄王决定惩罚宋国,以树立
-
-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 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中,被提及最多的是 “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举,后世的寒食节、清明节,许多地方都认为源于介之推。这个
-
- 秦孝文王,秦国最悲催的君主
-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 ),嬴姓,赵氏,名柱 (一作式 ),亦称安国君,秦昭襄王次子,战国时期秦国君主,正式在位仅3天。公元前250年,秦孝